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2.
李兰 《中学生百科》2014,(26):39-40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课文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学者有辑录地方历史文献的优良传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云:“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州县请立志科议》)所以他主修《湖北通志》,体例分为四部,其一为通志主体,  相似文献   

4.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9):1-1,13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5.
八目     
《学语文》2015,(2):46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相似文献   

6.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相似文献   

7.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8.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相似文献   

9.
杨伯峻释“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为“不如待潞国无俊才而后伐之”,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皆有可商之处。《传》言“酆舒有三儁才”谓酆舒其人有三种胜人之绝艺,非谓潞国有“三”俊才之人;而“自今”之“自”于古未见通“卒”之例,“自今”说谓“从现在开始”,“自”当训为介词“从”。  相似文献   

1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11.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3):1-1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13.
娲角之争讲故事:有个国家住在蜗牛的左角上,名字叫触氏;有个国家住在蜗牛的右角上,被叫做蛮氏。一次它们相互为争夺土地而浴血奋战,倒下的尸体成千上万,胜利者追赶打败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才撤兵回国。原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相似文献   

14.
习惯说     
刘蓉 《阅读与鉴赏》2009,(6):29-30,56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命童予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  相似文献   

15.
辕马说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古之车,独辀①加横(木)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其登阤②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  相似文献   

16.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有不少成语不仅初义与今义不同,而且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演变。下面分类例举: 一、由褒义转为贬义1.明哲保身:出自于《诗经·大雅·蒸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大臣仲山甫庄严  相似文献   

18.
解题是荻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解题之后,有些同学总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之感。但此时如能及时总结反思,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解题之后,怎样去进行反思呢?  相似文献   

19.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①者,其良人②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目阚)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③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④无与立谈者,卒以东郭⑤墙⑥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⑦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⑧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相似文献   

20.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