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语:“莎士比亚和莫里哀分治了泪和笑的王国.”——夏多布里昂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前,我在大学的校报上发表的《忆华安》被认为是一篇很清秀的文章。它写的是我较早的一次“外事活动”。1982年初,我在黄山参加了一次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讨会,我因写了一篇研究法国贵族作家夏多布里昂的文章而忝临盛会。夏多布里昂的文笔绮丽优雅,文风惊艳...  相似文献   

3.
维克多·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省的军人家庭。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这对雨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1岁时,雨果随母亲来到巴黎,住在古老的修道院里;中学时代,开始写诗,而且立志“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18世纪20年代,雨果政治上从保皇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上从古典主义转到浪漫主义。1827年,他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完全站到了浪漫主义一边。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他的第一部杰出的小…  相似文献   

4.
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幻影书》的卷首,引用了夏多布里昂的一段话:“人不止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5.
雨果     
雨果,V·(Victo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雨果幼年曾随从父亲行军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以风光明媚著称的滨海地带。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居住在一所古老的修道院里。雨果的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专政治上和他的丈夫正好是对立的?青年时代的雨果同情保皇党,反映出母亲的保守立场对他的影响: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相似文献   

6.
梁波 《现代语文》2009,(10):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7.
梁渡 《现代语文》2009,(8):138-140
《墓中回忆录》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教父”夏多布里昂用近半生写就的作品,除了公认的作为“恢弘史诗”的主题——描绘了一幅18至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情画,更是浪漫主义先驱的典型自我情感与个人本位的极度体现——“以我之目光观世,则万物皆着我之情绪、我之色彩”。因而,《墓中回忆录》不是具有史料价值的一般传记,而倾向是一部主题为“我的生命之我见”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文学是否存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反动”两种倾向之分,这是颇为引人注目的问题。肯定者认为确实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表现在作品中大为异趣的理想。比如湖畔派诗人与拜伦、雪莱,耶拿派与海涅、沙米索,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而夏多布里昂与雨果、梅里美等人的作品情调更是大相径庭。显而易见,这几组浪漫主义诗人中,前者的作品都表现出向往中世纪、宗教崇拜等“消极颓唐”倾向,而后者则向往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暴政和压迫,追求未来的光明。这种划分根据遭到反对的理由是:两种倾向明确划分始自高尔基,这是苏联文艺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学、政治学批评的结果;因而从逆反心理出发,否定“两种倾向”说的一方认为应把浪漫主义视为一个整体,着重从他们的艺术主张、审美情趣去看他们的共同点——浪漫,而撇开他们的政治思想主张。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所谓真正的美学、文艺科学。  相似文献   

9.
引言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仅仅五年,夏多布里昂就动笔写作比较古希腊革命与这场现代大革命的专著,他对《爱弥儿》①的评介简厄得仅两句话,其间的逻辑关联却令人咂舌:一部教育论著竟然会引领一场改变全球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大革命.谈教育的书真的能有如此能量?如果夏多布里昂的说法不错,我们就得问,卢梭写作《爱弥儿》有自觉且明确的革命意图吗?如果的确有,他又是怎样以论教育的方式实现这一意图的呢?  相似文献   

10.
名家推介 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学史上光辉璀璨,成就卓然,为同时代的作家所认可。 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属于头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才智是惊人的,不同凡响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相似文献   

11.
李蓓蓓 《学语文》2002,(2):40-40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巴尔扎克葬词》)。雨果这句满含深情和诗意的赞词,是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巴尔扎克一生最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俗从何来     
人俗,其艺未必俗。茨威格写巴尔扎克平生所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碍其为旷代文豪。唯其艺不俗,故巴尔扎克自负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则在其坟前云:“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时,巴尔扎克就到达最伟大的地步。”人俗如张瑞图,其字则高华典雅,绝无俗意。  相似文献   

13.
一、课堂导入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8月20日,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他的好友,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雨果冒雨来到公墓面对前来悼念的法国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板书课题)。怎样学习呢?我们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板书“探究”)。这节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探究,一是诵读,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思路(板书“诵读探究”);二是品析,探究课文语言所蕴含的哲理与深意(板书“品析探究”);三是比较,探究这篇演讲词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板书“比较探究”)。二…  相似文献   

14.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另一位法国文学大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这样说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泰纳在其《巴尔扎克论》中评价道:“巴尔扎克跟莎士比亚和圣西门三人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人性的最丰富的文献馆。”自然主义小说大师左拉也将巴尔扎克誉为“天才的创作家,未来文学最强有力的工匠。”巴尔扎克以庞大的作品总集《人间喜剧》,为…  相似文献   

15.
像法国巴尔扎克这样的天才作家,世界上几乎难以有人匹敌。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90余部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早为中国读者所熟悉。雨果在致悼词时说:“在最伟大、最优秀的人里,巴尔扎克是第一等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是雨果在巴尔扎克安葬仪式上所说的话。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1850)虽然只活了五十一岁,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在欧洲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的宏伟巨著《人  相似文献   

17.
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以下简称《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18.
看到《巴尔扎克葬词》的标题及作者雨果的名字,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的雨果,会怎样评价同一时代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的巴尔扎克呢? 说到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对文学史或对文论略有了解的人,马上就会想到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著名评价。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在当时的社会革命运动中,他  相似文献   

19.
雨果的《巴尔扎克之死》(现已选入高级中学《语文》新教材一年级阅读部分第二学期),写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然而,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冲刷去它那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不仅因为雨果是个大诗人,素以文采瑰丽闻名于世,他的独立不倚的思想,纤细入微的观察,阔大不羁的想像,人生况味的发挥,似乎全凝聚在这篇悼文之上,更主要的是雨果与巴尔扎克有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自有一般人所难有的对逝者的追忆与情感,因而感人至深,今天读来仍会感到心潮难平,感慨万端。雨果与巴尔扎克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830年。1830年是法国文学史上不平静的一年。当时,统治法国文坛…  相似文献   

20.
雨果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巳整整一百年了。世界上,只有极少数文化名人的声音,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整个整个的世纪而仍然传播在人民中间,雨果正是这样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百多年来,雨果的书用各种文字一版再版。在他的祖国——法国,据调查,直至现在,他的名字仍常被广大读者列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名作家”之首,而在对调查进行抽样分析当中,二十五岁以下的青年人、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大学教授们更都把雨果放在包括巴尔扎克、莫里哀等人在内的十大作家的第一位。这就表明,雨果不但同时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所理解,而且他的“首席地位”也是得到专家学者的承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