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梅 《今日教育》2007,(1):24-24
在幼儿园里,你时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 老师,辰辰把扬扬打哭了!“老师,小朋友在厕所里面玩水啦!“老师,我的书被他撕坏了……”  相似文献   

2.
谁都不轻松     
50年前,父亲常对几子说,你们现在好了,不像我年轻时,军阀混战,鬼子进村,三年内战……真是死里逃生啊! 不料,后来儿子却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们年轻时真惨,反“右派”,大饥荒,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3.
在遥远的城堡里,住着一个傲慢的小公主. 小公主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金银珠宝首饰,吃着美味丰盛的饭菜和鲜美的水果、朱古力等,还有一大屋子新玩具任她玩.  相似文献   

4.
陈丹琴 《早期教育》2005,(10):18-19
一、活动的前期思考 1.活动来源 本活动前期,孩子们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野菜的经验:认识了一些野菜,看过家长拌过野菜,也吃过野菜,同时也在关注、谈论野菜的问题.教师在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经验和需要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活动.  相似文献   

5.
男女都一样     
最近.我学习了一篇北朝民歌——《木兰诗》。我是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来读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的。我折服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豪情和“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聪慧,我惊叹于她“将军百战死,壮十十年归”的无畏,我明白了“忠”“孝”两个字在花木兰的身上可以两全。  相似文献   

6.
7.
包国平 《考试周刊》2011,(42):147-148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这一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作者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问他今天表现怎样,孩子都说自己表现很好,老师又表扬自己了,别的小朋友都不如自己,还惟妙惟肖地描述,感觉真有那么回事。但是当我们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却说没有。看孩子也不像是故意撒谎,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以司马迁与《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记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时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时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历代《史记》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当代“史记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本文总结《学记》中的道主要包含“道德规范”学问知识“”进学之法”的涵义,并指出了《学记》中“道”思想内涵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当今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梁书新 《教书育人》2005,(12):27-27
女儿今年4岁了,新学期我把她送进了城区的一所希望幼儿园。开学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儿小脸蛋总是阴沉沉的不高兴。全家人为了不至于给她增加心理压力,在女儿面前都绝口不提丝毫与上学相关的事。一天放学回家,女儿竞神采飞扬,满脸笑意,心情好得不得了。真令我好生奇怪,出于职业的敏感促使我急切地向女儿问其原因:“明天休息吗?”“不是。”“当上班长了?”“不对。”“和小朋友做游戏了?”……你真笨,看这儿,女儿调皮地向我举起了她的小胳膊,噢,女儿的手腕上多了一块红色的“表”。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第三册对《扬州慢》中“都在空城”的“都”字没有作注,致使不少学生心存困惑。  相似文献   

13.
阎连科的长篇新作《坚硬如水》通过刻画一对革命情人在文革时期的革命和爱情经历,展示了当时人性的扭曲状态。论者选取革命时期的爱情,道德和语言三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性状况,试图揭示和探讨小说在革命与爱情的结合、革命与道德的悖离、革命对语言的践踏三方面引领读者思考的几个话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5,(7):12-12
有个女生,跟家里处得不好,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她发现年老的母亲走路一跛一跛的,原来,是母亲的脚指甲太长,长到肉里面,造成流血、流脓。这时,她认真地看着很久没有正眼看过的母亲,才意识到母亲已经年老,老到已经没有办法弯下身来剪趾甲了。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环境发挥着举足轻重、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目前幼儿园的环境存在随意性、忽略教育意义、资源浪费等问题。要让环境"会说话",成为能与幼儿交流的朋友和老师,应该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注重体现教育目标、突出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幼儿主体性、利于家园互动、材料新颖多样、安全开放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轻的母亲这样诉说:“我家宝宝不愿上幼儿园了,宝宝说老师要让警察来抓他,因为他打了其他小朋友…”  相似文献   

17.
广场的长椅上坐着两位年轻的母亲,她们正幸福地谈论着各自的孩子。一个说:“我那宝贝特聪明,在哪儿都不吃亏。我一旦买回他不喜欢吃的零食,他就会带到幼儿园去,与其他的小朋友交换一些他喜欢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装在书包里,回家后还会向我们炫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方丰娟 《家庭教育》2005,(8B):42-43
宁宁的妈妈满面愁容,因为,宁宁所在的那所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多次找她反映宁宁的情况。宁宁同班小朋友的家长经常到幼儿园告状,说“宁宁老是打人,照这样下去,我的孩子可不能在这个幼儿园待了!”。这样的反映一直不断。迫于别的家长要退园的压力,园长只好委婉地向宁宁的家长提出。是否可以给宁宁换一所幼儿园。殊不知,宁宁已是第三次换幼儿园了!妈妈情急之下。带宁宁去医院检查,结果,经医师诊断,宁宁患有“多动症”。  相似文献   

20.
读穆旦的诗,人们往往读到的是陌生化的语言,独特的意象,感受到的是诗人隐藏于诗句中的沉雄的力量,近于荒诞而又饱含理智的情感内蕴。然而,当我们以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读他的《冬》时,却发掘出一个别样的穆旦,看到一种仿佛洗尽铅华、不再拥有金属质般外表的诗体,这是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穆旦与他的诗。但是诗中饱含的沉重的历史反思、民族审视却是一以贯之,依然跳动着诗人智慧的良心。其表现的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别样思考是我们在同时代诗人的诗中所难以发现的,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诗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