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作品意蕴的繁多与纷纭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想过,他不是专业作家,更不自视为伟大作家,他不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出路,也没有将人类带出苦难的使命,面对恐惧,写作仅仅是他本能的解放。当心中的恐惧有所投射和纸上的恐惧面对面时,这恐惧便会有所消解;当恐惧变得客观的时候,他才会有勇气与之对视,而文学恰恰成了他将恐惧真实化的桥梁,成了宣泄和释放的幌子,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2.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讨厌偏听偏信的班主任,在他那里,只有班干部的真理,没有一般同学说理的权利。我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教育学生永远不说假话。永远不!”瞧!学生在真与假的选择面前,表现出何等鲜明的态度,对真实的追求又是何等的强烈。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与学生交往中,离开了真实,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也无法唤  相似文献   

4.
鲁迅永远是青年的朋友,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真的人:一方面,他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另一方面,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真诚地袒露在年轻人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寻路。青年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论一切,也可以毫不顾忌地批评他,甚至拒绝他。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的成年人,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因此,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早年都喜欢和鲁迅交流,有的还成了终身不渝的莫  相似文献   

5.
写作,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情感、自身经验的一种珍惜。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只有有足够的空间,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洞察社会,了解历史,并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写作才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展现美景、认识世界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写作时感受到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感受到发现真理的自豪,就要给他们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思想自由放飞。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曾说过:“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内心让他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热爱他小说的人,必定是受了他心灵的呼唤才会这般如痴如醉。有趣的笑话,幼稚的童话,又怎比得上倾听一颗心真实的呼吸与哭泣,嬉笑与怒骂?  相似文献   

7.
作文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成为当下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问题。作文写作的目的是通过设置话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用文字的方式来叙写生活、抒发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借助作文这一工具,通过适当的引导,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交互,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的目的。教师通过训练学生的写作,帮助他们具体明确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8.
偶然遇见     
一个孤独的作家说:"我常常在想,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一个人待在宽大而又幽闭的地下室的最靠尽头的一间小室里,只身伴着孤灯和写作用的纸笔。"再孤独的人也会对世界有请求和期待,因此他会永远在偶然中与世界遇见,哪怕是一间小室、孤灯与纸笔。即便没有这些,他也会跟自己遇见,跟自己的心灵遇  相似文献   

9.
写作,源于一种生命的觉醒,源于心灵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惊喜和感悟,源于对自身情感、自身经验的一种珍惜。因此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人个性与人格的体现。只有有足够的空间,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洞察社会,了解历史,并坚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写作才会成为学生表达情感、展现美景、认识世界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写作时感受到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感受到发现真理的自豪,就要给他们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思想自由放飞。  相似文献   

10.
<正>打开人物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福克纳说:"除了人内心的冲突,这个世界上没什么值得去书写。"文学家大都擅长描摹人类幽秘而复杂的心理世界。歌德就曾赞美过莎士比亚,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可以读懂人类的思想与情感。评论家沃盖则盛赞托尔斯泰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类心灵的观察家"。做好心理描写,需要把握两个原则:其一,就是要将"景语"与"情语"结合起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了。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初语第六册(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文,在认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之后写道:“此外,有一种意见认为表达方式中还应当包括描写,我们没有采纳,因为描写总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只不过写得细致生动些罢了,算不得独立的表达方式。”究竟“描写”算不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否应当包括“描写”)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好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妨先考察一下学术公论和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才旦是青海藏族汉语小说写作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由描写藏民族现实生活起步,而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浪潮的影响下,将笔触指向掩映在宗教仪轨、生活习俗之中的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结构,呈现在藏民族神性思维所创造的灵性世界幻象背后的心灵真实,建立了与表述藏域神秘、奇幻生活场景相适应的文本结构和叙述方式。才旦的探索性创作显示了藏族汉语小说写作的丰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个高中生。在9岁那年,因为顽皮,他不小心触碰到高压电线,永远地失去了左臂和右手的三根手指。从此,年少的他万念俱灰,心中充满了绝望。有一次,一个伤残人报告团来市里作报告,父母打算带他去听,好让他知道别的伤残人是怎样奋斗的,以此鼓舞他的斗志。他很高兴。可第二天他又不快乐了,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他们作报告的时候,我怎样为他们鼓掌呢?”父亲看着他的眼睛说:“两个指头也可以鼓掌呀!”他一下子愣住了。他长久地注视着自己空荡荡的左臂以及仅剩两个指头的右手。从此,他学会了打响指,他打响指代替鼓掌。这是一个令我感动的故:为他…  相似文献   

15.
荒凉的戈壁,沙和卵石铺成的广袤世界。没有生命的迹象,满目苍凉。地表热浪汹涌,晃动出似水的虚幻与缥缈。戈壁就这样赤身裸体,面对苍天,始终保持着坦荡、沉寂和冷峻。它像是在对人类暗示着一个真理,人类永远都无法同这里沟通。而我,就是这被人称作"生命的禁区"的罗布泊中的一棵胡杨。  相似文献   

16.
学生随笔写久了,就会出现情感疲惫和思想疲软的现象:写作逐渐变得不着边际,散漫而缺乏文体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引起了我的重视。我知道,他们不是不想用文字倾吐自己的心声,也不是不想用笔记录生活的真实、抒写生活的感受,而是有以下两方面问题困扰着他们:⑴生活基本上是单调的,而且这种“单调的生活每天都在单调地重复着”,“琐碎的生活细节会侵蚀着细腻的感情,会因钝化而恐惧写作”;⑵真实自由的写作,因缺少言语技巧的指导,影响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尝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课时我说,今天我们做一件好…  相似文献   

17.
在对柏拉图书信七的众多解读中,列奥·施特劳斯的解读无疑是特别的,他试图用隐微论进行阐释。他认为,柏拉图将自己放在比民众更高的位置,将真理掩饰起来,使民众读到的是表面的意见,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读到其中所隐藏的真理。跟随着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作品中的沉默、寓言、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解读,一个真实的柏拉图被逐步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中国作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绝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双腿残疾,身患重症,总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自嘲。他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他总是在探求人为什么要活着,正如他所说: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他是一个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在这个冰冷的冬季,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且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相似文献   

19.
应当将作文教学体系渗透到课文阅读教学体系之中。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记叙文写作训练自身又应构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即从模仿到创新的写作训练体系。模仿也应当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训练体系,比如可以先模仿写景片断、肖像描写片断、对话描写片断等,再到模仿整体篇章。无论是文章局部模仿还是整体篇章模仿,  相似文献   

20.
杨晖 《海外英语》2013,(1):15-16,22
埃德加·爱伦·坡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其短篇小说中所体现的恐怖的魅力。爱伦·坡深信恐惧源自人的心灵,在其作品中对恐怖的描写也是最引人入胜。他的作品中每一处细节都与恐怖的情节遥相辉映。这些细节彰显了恐怖的魅力,在读者心中的恐惧也使我们意识到心灵深处的隐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