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多以"苦难"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在马拉默德的<魔桶>中主人公利奥.芬克尔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受尽了心灵上的折磨,最后选择做受苦的替罪羊以此达到拯救自己也解救他人的目的,本文将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替罪羊之路的.  相似文献   

2.
李淑玲 《华章》2007,(2):106-107
济慈在其书信中多次与朋友探讨了人的灵魂问题,在经历了从感觉到哲学的深刻转变之后提出了一套"灵魂造就"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神性之光,这种神性之光必须经由心灵的媒介,在现世的熔炉里锻造,获得独特身份,才能成长为灵魂,从而获得赎救和永生.<灵魂颂>就是对这一理论的诗性阐释.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开启者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鲁迅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选择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心灵表现论,又有着时代和其个人特征.这充分表现在他关于文艺的发生、文艺的职能和创作主体的系列看法上.由鲁迅所开启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是对作为文学创作得以实现的创作主体一维的敞亮与确证,隐含了诗学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忽视艺术形式与主体心灵的内在联结等理论建构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他人”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这个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本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为依据,首先介绍了萨特对“他人”问题的回顾,然后重点考察了萨特自己的“他人”观。萨特认为,“他人”问题不应该如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萨特分析了注视的存在论意义,认为他人首先是在注视中到场。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静稳     
心灵的平静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事物规律的不同寻常的了解. 一个人能够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的了解患息相关.了解自己,首先必须通过思考了解他人.当他对人对已有了正确理解,并越来越清楚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时,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他会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处事的态度. 镇静的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适应他人,别人反过来会尊敬他的精神力量,并且会以他为楷模,依靠他的力量.一个人越是处变不惊,他的成就、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曹禺<原野)对人物灵魂的扭曲挣扎、心灵的自我拷问的关注,主要体现于悲剧主人公仇虎的人格冲突与内心冲突之中.仇虎的活动空间(环境)笼罩着主观的神秘而粗犷的原始的气氛.在社会、他人、自然对个体生命的重重包围中,仇虎真走不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也逃不出整个社会的黑暗统治.社会现实的非理性与人性的向善二者的冲突,造成了仇虎灵魂深处的人格冲突一方面,他必须手刃仇人之子;另一方面,他双手沾满的是无罪者的鲜血.仇虎是一个良心未泯、其人性却又在扭曲中强劲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内在的思想和心灵活动经常发生,让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道德财富,成为学生个人的财富,并反映在他与同学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在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之中。这也就是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在学校里有时还显得十分贫乏;而没有这种活动,教育是不可思议的。究竟怎样培养少年人的心灵,才能不使父母为他担心,害怕他一迈出学校大门就干出蠢事,掉进坏人的团伙呢?究竟怎样才能使少年人的心灵具有对恶的免疫性,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恶时不损害人而在精神上受到锻炼呢?一般而言,人都具有对道德美、对英勇豪迈和光辉壮丽的事业的追求,少年人的这种追求尤为强烈。当少年人的心灵在道德美面前充满着惊讶的情  相似文献   

8.
姜夔词以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这与他大量使用清冷意象群有着密切的关系。白石在词中使用清淡、冷凝的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心灵,这些意象与白石的心灵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意象与心灵的交融充分体现了白石词抒情方式的悲凉性、情景设置的交融性和语言风格的刚雅性。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创造."那么,我想教师的幸福就是由学生来创造的. "秘密花园"这一做法的思路来源于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尝试.一次上完课,我把一名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问题学生叫到办公室,把自己已经写好的"合同"拿给他看,问他愿不愿意与老师一起履行一项"合同"条款.他认真地看完,点点头,脸色稍稍泛红,大概是没想到老师竟会如此特别地对待自己吧. 所谓"合同",其实就是我对他的评价,对他近来表现的肯定,以及今后的希望,而且附上了"老师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你"几个字.他临走时,我随口说了句"这是你和老师之间的秘密哦!"  相似文献   

10.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唐君毅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试图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两个角度确立他人的存在和意义,但与其构建境界理论的独特方式有关,他既没能确立他人存在的必然性,也没有肯定他人存在的独立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没有充分尊重他人的他性.事实上,他人的存在不需要自我之肯定,相反还是自我得以成立的基础,他人对自我而言也不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班级博客管理员,任务就是为大家构建一个尽情展现才华、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博客上,同学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闻趣事,还可以把自己的心灵感言发表在博客上,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毕竟我们都是高中生了,虽然对很多事物还是懵懵懂懂,但是心里的事情沉积多了,也会堆出毛病的.我就想给大家营造一个宣泄和沉淀心灵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爱与生的永恒——谈川端康成的"轮回转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和爱情,青年时期的川端康成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这一人生观的确立,不但使他在心灵上获得了爱与生的永恒,而且还使川端文学与日本传统美建立了密切的内在关联.恰是在表现民族性上,川端铸就了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 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间(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4.
王富仁对语文学科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站在教育时空的峰脊上,扬弃陈说陋见,解蔽脱困,说出了语文界想都不可能想到的观点.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堤坝上的惊涛拍岸、电闪雷鸣,这就是王富仁的价值.在某些问题或某些局部,也许他不无疏失,他不可能什么都懂,他的观点也常有瑕疵,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说的总有些让人惊奇的发现,总有些合理之外.  相似文献   

15.
问题提出: 一个高一学生在给心理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没有知心朋友,表面很高兴可内心很孤独.我感觉上高中后,大家变得很虚伪、心眼多,尽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可是我感到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孤独."从这段话中,我们能读出学生那种"和他人进行心灵沟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6.
编辑心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乞丐》中诉说着这样一件事,一个乞丐向他乞讨,然而他却身无分文,只好无奈地冲乞丐笑笑,但乞丐还是说了句"谢谢",因为就是这简单的微笑,给了乞丐无限的温暖。是啊,有时候,我们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柔的眼神,一种会心的微笑……都可能是对他人极大的帮助。生活中,我们如果能给他人一点点小的帮助,哪怕是一个微笑,也足以温暖他人的心灵,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快乐。  相似文献   

17.
转化"后进生"的三大法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琴 《贵州教育》2008,(15):16-17
一、爱是打开学生心灵门户的金钥匙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拥有博大的爱心是必备条件之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爱去填补学生情感的鸿沟.爱他人、爱身边的每一件事、爱一切新生事物.总之,用爱的目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自己拥有许多.要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与他们做朋友,爱是最好的金钥匙.新课程改革提出,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师生的平等互动,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能指挥一切的统领者,学生也不在是书本的奴隶、课堂的奴隶,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8.
"诚信"二字,先"诚"而后"信",先诚实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信任你,所以,诚实对待他人,你同样会有不小的收获,那就是他人对你的信任与尊重。诚信是沟通你我心灵的桥梁,对他人的诚信往往就是对自己的回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