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报评论员"文章历来被认为是党报党刊的一面"旗帜".因为代表党政机关、编辑部集体向公众发表观点、阐述意见,"本报评论员"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政策性、原则性、普遍性和指导性,以及较浓厚"工作意味"和"官方色彩".  相似文献   

2.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机会翻阅了今年1-6月份的《咸阳日报》,感到该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适时准确,指导性强,几乎市委、市政府每一个重大举措的出台、实施,以及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等,报纸都有回声,都有反映,而且有针对性的都编发本报评论员文章积极配合。仅从今年1月到4月份,编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共三个系列14篇之多,从而起到了号角和擂鼓助威的作用。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年,也是“九五”计划与“十五”计划衔接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年年初制…  相似文献   

5.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6.
7.
党报内参,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提供参考的内部材料,以便领导了解实情,科学决策,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法规提供重要依据。和其它新闻报道一样,内参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写内参也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党报新闻工作者应当充  相似文献   

8.
党报评论主要是指: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及编者按、专栏评论。就权威性而言,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居于前位。社论最重要,往往直接传达中央声音;评论员文章次之,通常是阐述本报编辑部观点。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分为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是考虑“格”。特别重  相似文献   

9.
宋培志 《青年记者》2007,(12):85-85
在当前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在都市报、网络、电视的围追堵截中,面临着相当艰难的生存环境。笔者认为,党报应该做好与政府各部门的联动,做好与读者的互动,开展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党报做活了这“三动”文章,才能够抢占广阔的市场,赢得广大的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毋庸讳言,主流大报的评论员文章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基本模式和风格。为了体现文章的权威性、重要性、深刻性和指导性,写作者很自然将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以高屋建瓴、旗帜鲜明、气势磅礴的论述,来表达编辑部的观点和立场。这种表达方式,能体现大报特别是党报的地位与作用,但也难以避免板着面孔、大话套话、生硬说教、距离感远的问题。大部分评论员文章中,“要”、“就要”、“必须”是用得最多的词语。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读者不容易体会到亲近感、平等感,就更难说入耳入脑入心了。中国青年报面对的主流读者是广大青年群体,报纸言论…  相似文献   

11.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刊》2005,(1):10-10
一、以背景链接的形式加强对新闻立体时空的展现。在编辑重大复杂的国际问题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资料解疑释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晰的展现,使读者读来脉络清晰、不留疑问。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报纸新闻传播的速度已然滞后,竞争力不断下滑,受众人数不断减少。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针对性强、辣味十足的小言论,却在报纸受众中拥有大量的粉丝。本文就党报小言论的特点、与普通新闻评论的区别、来稿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写好小言论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内参和其它新闻报道一样,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的内参,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内部材料,以便领导了解实情,科学决策,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法规提供重要依据。采写内参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履行下情上达、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初抗击世界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期间,湖南省<郴州日报>充分发挥评论作用,在一版连续推出22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抗冰救灾舆论导向,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地球村"的感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发生的事不再是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纽约股市的升降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钱袋的鼓瘪;中东战争导致油市的不稳会直接影响明天出行的费用;与欧洲贸易谈判的成败也直接关乎自己或邻居的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7.
去年7月27日,央视评论员队伍正式亮相.从最初的关注评论员形态在央视新闻频道的出现,到评论员的评论内容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央视的评论员队伍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在特约评论员机制运行半年后,本刊记者采访了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组制片人唐怡.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夏抗洪抢险的斗争中,人民日报为我们所特别呈现的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犹如一首昂扬的战歌,始终引领着抗洪斗争的舆论主旋律。如椽之笔写下的战歌在硝烟尽散之后仍耐人咀嚼。 一、铸魂:爱国主义红线贯始终 新闻精品要有魂。什么是魂?这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没有深刻主题的新闻作品很难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本身,要求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精神,提炼和概括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高屋建瓴地揭示其底蕴,才能起到总结推广典型、指导工作的作用。所以说,对于评论员文章,特别是围  相似文献   

19.
江坪 《新闻实践》2009,(5):29-30
<新闻实践>编辑部约我写一篇文章,以纪念浙江日报创办60周年.我想,在这60个春秋之中,浙江日报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赞扬,江泽民表扬本报办得好,是其中的一次.  相似文献   

20.
唐明文 《新闻前哨》2012,(10):61-64
“网络新闻评论,使新闻具有了对话性,为公共领域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光明网评论员的评论文章进行的研究,认为光明网新闻评论堪称公共领域的一面战斗旗帜。这首先是因为它有自觉的专业主义精神,始终不离公共领域监测者的角色定位,全方位地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其次是因为它有充分的理性,对社会症候有敏锐的感触,有深刻的认知;最后,它有强烈的新闻意识,评论及时,又不因“快评”而流于肤浅,帮助人们在获取讯息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一反网络评论的浮躁习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