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周易》筮法的探讨与分析,给出了筮法的数学模型,指出:《周易》筮法处理了一个模4周余的数学问题,其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思想。  相似文献   

2.
《周易》卦爻辞之作在殷末周初,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构成了《周易》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来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殷商龟卜到《周易》用蓍草占筮,不能简单理解仅是筮卜工具的变化,而是表现了所象征的内容、观念及其逻辑思考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4.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扐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折,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扐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5.
根据《周易·大传·系辞》中对大衍筮法的记载 ,详细地考证大衍筮法的演绎过程 ,将大衍筮法原本的数理逻辑和哲学要义比较清晰地显现出来 ,从而达到一种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对《周易》成卦所用揲劫计算结果数的出现概率进行了分析,发现6、7、8、9这四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数的出现概率分别为0.0517、0,2888、0.4483和0.2112。《左传》和《国语》中十四个筮例的相关数据印证了计算的结果。这个结论可以为揲劫算法定型时期的下限为西周晚期提供一个旁证。  相似文献   

7.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太玄数》中有一段文字论及《太玄》筮法,在易学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后代学者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主要有范望、苏洵、司马光、黄宗義等四家。这四种说法中,司马光完全错误,范望、苏洵的解释也不可取,只有黄宗義的理解符合《太玄》本意。  相似文献   

9.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10.
《左传》里记录了大量的龟卜和筮占的例子,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人再也不像商周时期的人们那样对卜筮崇信和依赖,它们在“国之大事”和日常琐事中失去了往日的决定性作用,于是本试从“卜先筮后”、卜贵筮轻、卜筮的衰败和衰败的缘由进行论述,并试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年代再提起几千年前的古老文化——《易经》,似乎不合时宜似乎有些过时。但深究易经的哲理你不难发现,其真正意义全依赖于它对宇宙普遍规律的深刻揭示。易经管理,是以《易经》作为指导思想,真正符合中国人的人性特征、真正适合中国人思想结构的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此文阐述了本人多年来学、用易经管理的心得与体会。文章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何谓易;第二章:易经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三章:结语。 文章中阐述了易经的起源、易经的深刻哲理。并向大家说明了阴与阳的辨证关系,展现了对立与和谐统一的巧妙结合。由于易经成书较早,对中国历代各家(包括儒家)的理论思想影响极大。而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早已深深地沉积在每个华夏子孙的骨子里,所以外国人总也理解不了中国入变又不变、不变又变的阴阳交互性格。国外的任何成功管理摸式搬到中国,运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变形走样。由此易经管理认为,只有深刻地了解易经中的道理,才能真正的了解中国人以便更好的管理中国人。至于管理,文章中利用三个篇章概述了易经对管理的认知及对策。我认为真正的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只有扫除员工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塌实的工作,才能产生出最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伊川易传》是程颐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其忧患之作和晚年定论之作,集中体现了程颐的易学思想。《伊川易传》是中国哲学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易经》索源、孔子设卦以及《易经》预测的科学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的预测理论,认为《周易》的预测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原始要终、消息变化的探究之上。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对都江堰治水中的"疏导"原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所组成的治水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无为管理"体系。其运行效果分别对应于易经中的"震"卦(丰水期)和"坎"卦(枯水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中的"无为管理"内涵——遵其道,守其德,明其本,用其法,归其根。  相似文献   

15.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要发展阶段,江西的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江西慈善事业,已有一些相关论著发表,但是,主要集中讨论育婴事业和社会救济两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薄弱,尤其是缺乏对明清江西慈善事业的系统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清末监狱改良的原因、内容及评价进行了论述,认为清末监狱改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监狱制度的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中由"道"及"德"、"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理念,沟通了先验世界与生活世界,实现了形上和形下的贯通。在形上层面,《道德经》表现为"道"的先验性、本体性、自足性和规律性;在形下层面,《道德经》表现为"德"对"道"的分享、得道者得天下、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形上和形下相互贯通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