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新儒家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新儒家现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学理层面的儒学现代化上,其主张将制度化儒学从儒学中剔除出来,这使儒学的系统性大受影响,儒学面临被肢解的危险;由儒学开出民主、平等的努力,新儒家做的根本不成功.因此,现在的儒家面临两条路一是进行将儒学融入现代性的尝试,一是在时代精神下重铸儒学系统.  相似文献   

2.
由于新儒家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新儒家现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学理层面的儒学现代化上,其主张将制度化儒学从儒学中剔除出来,这使儒学的系统性大受影响,儒学面临被肢解的危险;由儒学开出民主、平等的努力,新儒家做的根本不成功。因此,现在的儒家面临两条路:一是进行将儒学融入现代性的尝试.一是在时代精神下重铸儒学系统。  相似文献   

3.
李翔海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其学术成果不乏真知灼见,自成一家之言。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辨析、对现代新儒学理论特质的探索、对现代新儒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新儒学的理性认知。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理解先生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公认的大家,方克立先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求厘清现代新儒学发展线索,全面把握其丰厚内涵。方先生不仅发起现代新儒学研究思潮、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发表综论现代新儒学文章,还对现代新儒家进行深刻细致的个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透视方先生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将曾国藩定位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本文建议分为“四阶段”。“近代新儒家”属于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借鉴中外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重新定义,并确定曾国藩是新儒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曾国藩的新儒家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前期背景。曾国藩的新儒家以回归原始儒学为核心体系,将原始儒学“学以致用”的思想发扬广大。因此他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包括了十大内容。提出儒学四科,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之学”中独立出来;重新解释“理”,以“礼”实践“仁”,以“法”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实践儒家的爱民主张;打破官方儒学的专制思想,坚持民主管理任人唯贤;倡导原始儒学的科学精神,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忠诚为天下倡,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经世致用”的始终;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继承儒家“修身为本”的理论,培养一二君子改变社会风气;借鉴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倡导君子仁人韬光养晦;借鉴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引导世人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儒学在其强劲复兴的过程中,呈现出从心性儒学不断走向政治儒学的明显趋向。面对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等现代性政治理论,儒家开始根植传统,立足中国现实,重新建构出儒家新王道论、儒家社会主义和儒家民主政治论等系统而多元的政治儒学。如果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从政治儒学之中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活力,那么将不仅可以促进政治儒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儒家论公     
崇公抑私作为儒家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确立了其对公的尊崇的价值取向,使得公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传统儒家对公的尊崇主要通过确立公的神圣性、政治性与道德性而展开。现代新儒家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倡导返本开新应对文化危机,但是由于对儒学道德理性主义的固守使其不可避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新儒学面临双重困境和儒学多极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李承贵的"人文儒学"以"人文主义"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之人文特质,援引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试图构建新的儒家形而上学。"人文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之一种,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人文儒学"成为儒学本体形态的可能性不大,形上建构也并非儒学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1.
太谷学派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又称新泰州学派,其一传大弟子李光大斤讲学于泰州、扬州,据国学大师柳翼谋、李审言和刘师培的评述,其代表作《李氏遗书》中不仅反映了其师周太谷的名言与思想,而且融摄儒、释、道、墨诸家学说,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变通、以人为本、实学实用等新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思想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为研究进路,余英时、李泽厚针对儒学当代发展问题,对港台现代新儒家作出了批评性评论。这意味着儒学在内涵上至少包括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两个面相。文章认为,哲学儒学以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主张已陷于困境而难以实现,贯彻社会———大众路线的制度儒学,从其失效、解体的历史情形看,其实现也是困难重重。但儒学这一双重困境却蕴涵、暗示着解决儒学究竟怎样发展问题的方向: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把哲学儒学和制度儒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着力在结合的方式、机制上努力探索,以促进儒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渔养生学说与杨朱学派养生思想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李渔对古代养生思想作了大幅度的扬弃与整合,形成了一个以道家化的杨朱学派的养生思想为主、杂取儒道养生合理成分和后世养生精华的驳杂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迄今有关李白研究的庞杂体系中,试图以"天堂情结"和"庙堂情结"(与道、儒思想有别)统领李白的审美世界,进而统领李白诗中驳杂的蕴涵。基于此,李白诗的现代感与酒神精神相契合,并在汲取庄子宇宙观、人生观的基础上与现代生命意识有暗合;其天才的体验,使他能不自觉地把生活情感转化为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5.
王维中晚年诗歌计约220首,一直以来,学界多从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诗歌,认为其本质是"内佛外儒"。本文从文本出发,认为王维中晚期的诗歌体现出其对儒家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不同于借助佛家思想避难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且无论是"隐"还是"仕",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始终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学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文章把孔学分为“公领域”建制化下的封建纲常礼教及其衍生出的思想文化和“私领域”的“修己、悟道、成仁”。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初步阐明近百年来的“反孔”浪潮其矛头指向主要是孔学的“公领域”,而其“修己”的普世价值却被淹没在这场浪潮中,失去了应有的光芒。反观历史、立足当下,文章进一步粗浅地探求了孔学的现代出路。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实践所借助的心理咨询理论多源于西方,故受西方哲学影响甚深。其实,对于心理咨询实践中的某些根本性问题,比如对人的生命本质、人自身、身心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皆有各自的见解和论述。儒学既尊重生命的“求强”意志,又强调“求强”之中的和谐。儒学重视人的整体存在与个体生命的具体生成过程,注重人的主动性和人对命运的自我把握。从儒学本身看,它始终认可原始的身心合一论与当代的身心交互作用论。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看,西方哲学和中国儒学都与我国的心理咨询实践有内在关联性,而儒学更为贴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国内心理咨询的实践既需要借鉴西方哲学思想更需要借鉴中国的儒学精髓。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在悠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而修养理念在儒家学说中又具有核心地位。修养.从教育理论上来分析.实为一种自我教育,即指人的学习、求知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修养、自我教育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作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从学理上,修养即指人们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鉴于自身在道德、知识、技艺等方面实际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提高自身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素养所自觉付出的努力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种努力和过程在自身业已取得的积极成果。传统修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影响深广,是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