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班莲 《现代语文》2006,(11):117-118
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深刻的主题,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表现出来。假如章是一棵树,细节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条和绿叶;假如章是一个生命,细节就是组成生命的血和肉。鲁迅先生认为,好的细节描写“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节描写如此重要,但学生作却常常忽视它。作时泛泛而谈,只有对事件的概要叙述,却没有对细节的精雕细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要使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一个是方法问题,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2.
学习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汉语词典》解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细节虽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却举轻若重。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5.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种神态;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段;可以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可以是一个练习设计……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爱如茉莉》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文中一个个生活细节、一个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句看似平淡的话、一个个微妙的眼神……都传递着茉莉一样淡淡的真爱,却经久不息。此文可谓“生活现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画下充盈着真爱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7.
说话“含蓄”,“含而不露”,往往被看作是有修养而受到世人的尊敬。例如,鲁迅笔下的鲁四老爷就“含蓄”得可以。这位略通文墨的老监生,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孔孟之道竭力维护.因而,即使骂起人来,也“文诌诌的”,不跑粗,这颇有点“艺术化”之嫌。 以“祥林嫂初到鲁镇”这场戏为例:一天.正在河边淘米的祥林嫂突然被婆婆家的堂伯等人捆绑起来掳走了。时近中午,鲁四全家为找不到祥林嫂正闹得“沸反盈天”时,卫老婆子领着祥林嫂的婆婆来交割此事了……。此刻,怒不可遏的鲁四老爷愤愤然,骂道:“可恶!然而……”──话…  相似文献   

8.
抓住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随机应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变到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敢于批判、标新立异.是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提出“祥林嫂的身价”问题。王老师马上改变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找出课中的相关数据,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师生真切体会到了祥林嫂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其悲剧的社会根源。学生提出祥林嫂的伤疤,老师又适时引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的伤疤问题,直至揭示出伤疤的象征意义。在这堂课上,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共同的探讨、合作。也许学生的回答有漏洞。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积极探索,成为思、做、评的主体。他们学会了怎样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使我常常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是的.祥林嫂不属于鲁镇.不属于卫家山的婆家.也不属于胡家坳。她被买卖、被驱逐.被欺骗、被嘲笑,生不见容下人间.死亦不能保全于阴曹.这是一个多么痛苦无助的生灵。在无边的夜一样的大海里.祥林嫂四处寻觅.竭力表现.争取回归到奴隶的身份和被收容的境地.但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徒劳无益。鲁迅正是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他要怀着浓重的悲悯揭开这个过程.以细节集中展示身份认同的文化悲剧与宿命局限.将无价值的追求与信仰撕破.以悲剧的手段来展示荒诞与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志永老师撰指出:四婶是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值得同情的人”(见《语教学之友》2004.1)。他是这样论证的:既然祥林嫂深受夫权思想影响毒害,那么同样境况下的四婶就该“惟四叔是从”,四婶制止祥林嫂沾手祭器,但她只是被动的“禁令的执行”(鲁四老爷才是禁令的制定),因此,四婶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些责任,但绝非主观愿望所致。  相似文献   

11.
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细小的片段。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和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学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通过无数教学细节来支撑课堂。  相似文献   

12.
情感和理喻     
《江苏教育》(中学版)开辟了“语文教师谈修养”的专栏,我认为很好,很有必要。平时我接触到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修养有关。比如怎样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就与教师修养的关系很密切。有位教师讲小说《祝福》,为了引导学生从分析“我真傻”一句入手,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就提出一个个带启发性的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使学生认识到,祥林嫂只看到自然界里的狼吃小孩,只知道责怪自  相似文献   

13.
张慧 《语文天地》2014,(6):50-51
一篇记叙文想要打动读者,除了主题鲜明、构思巧妙之外,更应该用精彩的细节抓住读者的眼球。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诀,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过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像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气。”这也正是那些故事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原因。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珠,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5.
周春林 《初中生》2006,(11):4-7
凡中考满分或高分作,都要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要使整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南京师大教授、江苏高考作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作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相似文献   

16.
1、抓住阅读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要想得心应手的抓住一段文章的中心,就必须学会区分主题句和细节。表达一段文章的中心句子称为“主题句”。主题句的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主题句位于段首;主题句位于段末;主题句位于段中。2、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细节。文章中的各种细节是用来说明中心思想的。在阅读理解题中,细节问题的询问往往是作者说了些什么?其答案往往在文中已明确表述。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中找出相关细节。3、词义猜测。具体方法有:从句子的结构推断词义;从上下文的对比中进行猜测。根据单词的词根、前缀及后缀猜出词义…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通过样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以及它的“吃人”的本质。为了使这一主题表达得更深刻,鲁迅把祥林嫂安置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中,任随祥林嫂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这两难的处境。  相似文献   

18.
鲁四老爷的"表里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四老爷是《祝福》的重要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因素。鲁迅先生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着墨不多,仅仅是抓住其“表里不一”的特征进行反讽。作者的这种匠心有着深刻的用意。反讽之一:言与行的表里不一祥林嫂曾两次来鲁家做工。第一次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对新寡的祥林嫂生厌,因为祥林嫂不是为丈夫殉节的烈女;第二次鲁四老爷也“照例皱过眉”,并且判定她为“伤风败俗”的罪人。对祥林嫂的两次来做工,鲁四老爷都是不高兴的。在他眼里,祥林嫂已是不干不净的“浊物”,是不吉不祥的“丧门星”,可是,两次他又都接纳了她,接纳的…  相似文献   

19.
一、“站”出尴尬《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的站着”。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心态和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  相似文献   

20.
姜广生 《小学生》2008,(4):22-23
技法一点通 每一篇文章都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除了好词佳句的运用,细节描写也是文章精彩、感人不可缺少的“佐料”,可以是一句名言警旬,可以是一个滑稽的动作描写,也可以是微妙的一处心理描写……至于怎样处理文章的细节,要依据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