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解读】 孙绍振教授在《文本细读》一书序言中说:“文本微观解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还原’与‘比较’。”那么,孙教授所说的“还原”究竟指什么呢?不妨举个例子,当读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时,虽然内容不同,故事各异,但如果我们用“还原”的方法解读,  相似文献   

2.
季雨 《山东教育》2004,(9):45-45
有一次,我在班上看各种幼儿杂志.发现《幼教园地》中“家庭教育”专栏很有特色。例如:“如何教育孩子艰苦奋斗”、“溺爱孩子的害处”等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心想:为什么不把这些文章拿给老公公看呢?我便借了几期《幼教园地》给老公公看。老公公看后连声说:“这些文章太好了,它告诉人们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身心健康着想,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把孩子溺爱坏了。要用我们老人的苦难童年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3.
自从《名作细读》中的文章在《语文学习》、《名作欣赏》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以来,我不断地受到读者的鼓励,其中,不但有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而且有大学教师、研究生和编辑。赞赏当然使我心旷神怡,但是,难题也来了,他们提出,希望我系统地总结一下把文章写得  相似文献   

4.
《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评析韩少华《暮雪》的文章———《美丽的梦想与美丽的伤感》(以下简称《美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寥寥数语,就将《暮雪》一文的名作价值定位在“不是少女变态了,而我们这个世界变态了”犤1犦(p27),同时,作者还对主人公加以了评价:“她的梦想是美丽的,而不是荒诞的”犤1犦(p26)。随后,作者遂将更多的笔墨花费在对原作艺术特色的分析上了(虽然,这些分析与文章的标题并没有什么关联)。如此仓促地给一篇名作下结论,实在有点儿草率了,更何况,这个结论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艾…  相似文献   

5.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6.
我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刚学到的“顺序和插叙”的方法,和以前在学习科学小品《黄河象》一文中学到的“倒叙”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两道自学题:①理出《黄河象》、《琥珀》两文的文章思路,分析它们各用什么叙述方法写的?比较这两种写法各有什么好处?②学习《黄河象》开头的叙述方法,给《琥珀》重拟一个开头。通过比较,学生领略了这两篇文章写法各自不同的妙处:  相似文献   

7.
雪江 《今日中学生》2006,(10):17-17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走在梨香院外,偶然听到两句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不觉心中一动,又听见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黛玉越觉有味。再仔细听时,不觉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泪如珠落.是什么曲子如此动人?原来是汤显祖的戏曲名作《牡丹亭》。  相似文献   

8.
在来稿中“摘要”不应出现如下几种问题:一、以第三者的口气对论文作介绍,如:“文章认为……”,“本文论述了……”,“本文通过……”.二、对论文进行评论,如“本文探讨了……”,“文章首次提出了……”.三、对文章的说明或补充,如:“本文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摘要的内容应全部来自于文章,是整篇文章最高度的浓缩,使读者读后能了解文章的内涵.简言之,内容摘要是回答文章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特别注意:我刊要求摘要在100字左右.来稿须知(一)——摘要的撰写  相似文献   

9.
我的婆婆     
记得《寿光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写给媳妇的信》的文章,我读后心情很不平静,总想说点什么.不是为评价信中婆婆和媳妇的谁是谁非.只是想说说我婆婆,希望那些认为“婆媳是一对天生的矛盾”的人从中能感悟点什么,只是至今才拾笔写来.  相似文献   

10.
王晓洁 《学语文》2006,(6):6-27
《考试大纲》规定,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比较近两年的命题发现,今年命题更突出了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两个考点的考查,即考查“文章是怎么写的”和“文章为什么这么写”。从题目形式看,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作用”、“……有何用意”的题目较多。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本文试就散文阅读,列举几种类型,剖析它们的解题思路,归纳一些方法.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语文学习资料中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叫做“见渔人,乃大惊”,其中的“乃”字在不同的教本和参考资料上有不同的解释,使人生疑。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执教时,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并流传至今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品描写了清华园内一口荷花塘在月色下的美景,一经发表便誉满文坛,被认为是写景散文的佳作代表。由于作品的内容和语言都十分优美,因此又被誉为“美文”,在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上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荷塘月色》已被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教材。我不知道寿碧莹同学是否读过这篇名作,但读她的《山行》,我觉得很有《荷塘月色》所代表的“美文”的意思,无论语言,还是内容、意蕴方面都充分地显示了一个“美”字。文章以“上山去体味”“春…  相似文献   

13.
如何处理"下一课"?——向詹丹先生请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拜读了詹丹先生的文章《作文教学的“这一课”与“下一课”》,深受启发。文章对郑桂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类比性作文构思》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深度,切中肯綮.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评论佳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他期待着郑老师在讲授了类比构思的课程之后,能够再有“下一课”,可以让学生“从人生像什么出发.经由人生不像什么的比较而进一步通向对人生是什么的无限接近的理解”。构想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这个说法。我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提出来,请教詹君。  相似文献   

14.
近日,有朋自北方来,向我“讨教”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若惊之余,实话实说:自《语文学习》1989年第6期发表《“说什么”与“怎么说”》开始,二十多年来,这个问题我在文章和专著里反复谈过多次,而今已没有见解可言。无奈同行坚持要我说说,那我就以当今时髦的博文形式炒炒“冷饭”吧,希望能“炒”出一点新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我与地坛》第一、二部分选人教材,一般的教学关注文章的主题——第一部分的“重生”与第二部分的“母爱”。但在最近的重读中,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什么机巧的比喻,但是妥贴异常,独具匠心。试举几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再教《将相和》,我尝试着抓住文中大将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品读对话.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历史人物,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实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读吴晓君的《笑意写在脸上》(载本刊今年第2期),读着读着,被故事《引号与鞋子》吸引住了,读完故事,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因此,我联想到我们写文章必须有亮点,文章的亮点就跟人身上的“闪光点”一样,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增色,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文章“亮”起来。  相似文献   

18.
陈宏 《教师》2012,(25):22-24
2010年.我非常幸运地与几位语文教师一起,成为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吴春花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年来,我参与吴春花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和工作室的成员共同阅读了《名作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等书籍,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我们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开展了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领悟让我的教学实践变得更加有效和策略,也使我的课堂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过程中,我虽然感觉到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语学习》杂志“名作重读”栏目推出了北大名学钱理群教授的系列章。在这些章中,钱教授对鲁迅等名作家的名作进行了“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的“重读”,“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钱教授的“重读”,给曾经读过这些名作的读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莫大的启迪.更在中学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