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论.从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来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远在新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兽毛制作的毛笔、以黑线在彩陶上构成种种神态生动的动物纹校和符号;至春秋时代绘画才始从纹样符号中独立出来”.文字与绘画都起源于刻画符号,后来汉字是朝着符号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完全与绘画(或象形)脱离;并形成独立的体系.绘画则一直朝着状物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书以言情、画以状物;两者已经分道扬镳.问题是我们理解的“源”并不只是起源之“源” 的关系,即是“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笔墨上.书与画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门类,但在笔墨上确是共同的,无论书与画、皆以笔墨为“灵魂”的,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区别在于;书法对笔墨的运用更强调技巧与法度,对线的运用更趋精纯,几乎是线的艺术.而绘画对线的运用更强调灵活性与丰富性.似不如书法对笔墨更重技法,注重表现造型.书法与  相似文献   

3.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认为:书法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来选修,应该重视中小学的毛笔课”。因为.“书法中蕴涵着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但在孙晓云的心目中,书法不仅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载体。  相似文献   

4.
金学智教授的美学专著《中国书法美学》,系《中国园林美学》的姐妹著作。该书共5编23章126节,90万字,分上、下两卷精装,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系该书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题目为编者所加。该文认为,“象形”不只是“六书”之一,而且渗透于其他“五书”。古代的篆书是一个泛象形造型的书写符号系统。而这个“象”字,正是中国书法美的历史流程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中华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和“会意”。以“字”为例,通过剖析,知道“字”的本义是生育,可引申出怀孕、出嫁、养育、教育、治理等含义,后来才衍生出文字、字体、书法、字据等诸义。  相似文献   

6.
要上好书法这门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的美学特征,在蒙格、临摹、脱帖、博采、独创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书法审美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的欲求。一、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我们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书法和绘画是亲缘最近的姊妹艺术。所谓“书画同源”,是说最早人们就是用绘画来记事的。在象形的基础上,文字又演变为甲骨、钟鼎、大小篆、隶、草、真、行等书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与画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开始,但由于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是都能以简单的”形象“所能记述得尽的,因而”象形“的”文字“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淡漠“,以至”停止“了。而直接记录声音的表音文字由于其直接方便的特点,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得到了发展。中国则因为各地语音不同,且汉语都是以”单音节“作为一个单位出现,中华民族因而从”象形“开始,运用”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大大增加了汉字的数量,并用”假借“和”转注“的办法使汉字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汉字的”形“、”意“更有助于人们之间的沟通。它是中华儿女向全世界贡献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史上的“怪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的“怪”,有的因为仕途多舛,有的因为生活磨难,有的因为羸弱多病,有的因为红尘看破……但的确不少“怪人”,因为“怪”而“奇”,又因为“奇”而“高”。在这样的书法“高人”中,值得一说的是清朝的高凤翰。  相似文献   

9.
品读     
<正>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抒情悉达,不减晤谈。故贤者乐此不疲,责学成课,自童而老不倦。嗜者耽玩,至废寝食,自汉末迄今几两千年。  相似文献   

10.
“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中国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来的。中国文字与中国绘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书画同源”为切入点,梳理出中国文化凝练出来的书法与绘画外在形式的“异中求同”,从而深入了解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促进书画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国惠 《云南教育》2003,(15):48-48,46
中国书法美学的根本基础是汉字的造型,舍此而言其他,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今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文者物象之本”,“再现万物,皆书象之”,“书者,如也”,“依万物之类而象形”……这些是古人之论。于是中国书法之一点一画、一字一帧,便成为了悬针、垂露、兽足、枯藤、坠石、梅兰、行云、流水……乃至世间万物,进而会见到“云鹤游天、群鸿戏海”,“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等神奇景象,妙不可言,美不尽收。可惜,远自黄帝时始,汉字就已开始逐步脱离象形之藩篱,至殷商时代,原物之形,几近湮灭,秦汉之后,更是与原物风马牛不相及了。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汉字的特点是“象形”和“会意”。以“字”为例 ,通过剖析 ,知道“字”的本义是生育 ,可引申出怀孕、出嫁、养育、教育、治理等含义 ,后来才衍生出文字、字体、书法、字据等诸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书法”之所以能发展为“书法艺术”.是因为经历过一个不断增强其艺术审美性的境界提升过程。书画同源、重书崇书固然为此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一批批以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在其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在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脱政统现实、追求人格精神自由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具艺术审美性的行书、草书和行草,并在操作上及观念上完成了“书——心画也”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一个关键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审美型字,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上,在世界所有语言中,汉语的字形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一枝独秀。简单的看,汉字不过是点、横、撇、捺之类笔画的排列组合,其实不然,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就会神话般地获得活泼的生命。从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5.
同源词浅论     
汉字中有不少字有同一来源,即先有一个字,后来出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就造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这就是同源字。如枯、涸、竭音义都有联系,是同源字。决、块、缺、阙都有“缺”的意思(玉缺为块,水缺为决,器缺为缺,门缺为阙),语音也相似或相同,也是同源字。有的同源字在古代意义相同或相近,由于意义长期演变,现在已看不出联系,但从古籍或一些合成词里仍然看得出联系,它们仍然是同源字。如“迫”和“薄”,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没有意义联系,但成语“日薄西山”里,“薄”还保留了“迫”(逼近)的意义。本文不称同源…  相似文献   

16.
以象形为起点的汉字的独特性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但书法的艺术形象并不以模拟客体形象为依托。经过长期发展,汉字早已远离其原型,不再具有自然物象的意味,而演变为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了。与此相应,书法通过平面中线条关系的处理取得了艺术性,书法没有绘画的色彩、光影等元素,但却有着与绘画相似的平面艺术的视觉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说文&#183;女部》声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183;女部》声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释词(字)和解释词(字)是同源词(字);在释义里面包含着语源性义素或&#183;在里面包含着同源词;被释字和解释字虽非同源,但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点;被释字和解释字实际上是异体宇。声训因其主观任意性历来遭到学者的批判,但《说文》中的声训却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多数以同源词(字)为训,或者训释中含有语源性的成分,因而可信度较高,而《说文》的声训对后世的“右文说”、“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的创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书法,顾名思义,是汉字的书写方法。而书法艺术,则在这个基础上已升华到艺术的高度,成为人们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由结绳记事到状物、象形,由象形发展到文字的创造,继而篆、隶、楷、行、草,直到今天书法各种流派竞相纷呈斗艳,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向来为世人所公认和喜爱。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历代称他为“书圣”。然而羲之青年时代的书法并不特出,到暮年才美妙绝伦。前人说“右军书法晚乃善”,这是很有道理的。王羲之青年时代曾向卫夫人(字茂漪)学习书法。王羲之发愤学习,成绩显著。卫夫人称赞道:“逸少甚能学卫,笔势洞精,真书咄咄逼人。”但羲之并不是恪守师传,而志在改革,志在创新。因为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美女,低昂舞容”,直取姿媚,缺乏刚健笃实的风格,所以不能令羲之满意。为了继承和超越前人,开辟新  相似文献   

20.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