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或从事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活动中的兴趣会让学生对学习变得积极起来.有学习的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兴趣为基础、导向的学习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中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浅见。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其实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如果能将它与其它各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中学生素质将发挥出独一无二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应依教材中的文化传统内涵,进行人文教育,发挥文化传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忠平 《教学月刊》2008,(11):37-38
教材,既是教师用来教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媒介。如何合理、科学地编排语文教材体系,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教材的内容要素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与序列编排,一直是语文教材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认识到教材体系对教材编写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切实研究,以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  相似文献   

5.
陈燕珊 《考试周刊》2013,(40):18-19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至少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美育功能: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淡泊宁静的美好情操;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三是可以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视友情、善待友人的美好情操。  相似文献   

6.
葛丽 《考试周刊》2009,(48):30-3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本剧的鳊演愈演愈烈.并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但是,当前的问题是人们过分注重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这一结果.而对其文章的选择却关注不足。本文简要介绍如何选择教材中的文章进而将其改编成课本剧.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有的文章适合改缡成课本剧.有的则不适合或者没有改编的必要性。同时.合理运用课本刷的墒演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其多种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刘亮亮 《学语文》2023,(4):91-93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一直在如何从诗歌学习中获得美感与如何有效继承传统文化之间努力寻求突破。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升,文化中的传统因子逐渐缩减甚至消失;现代技术愈发进步,传统文化似乎越发急速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基于上述困境,探讨如何按照教学规律并高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对于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文章立足中学语文教材,拟以白居易、李商隐以及他们的诗歌为例,尝试从诗歌的故事化视角来寻找解决目前教学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凡经过长期美育熏陶的人,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利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某些作品一直被奉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历经岁月的淘漉魅力不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鲁迅作品中的引人共鸣的童趣、似曾相识的童心,和不灭的童真——赤子之真。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以对话的逐层深入促进阅读的层层深入,又以阅读的深入推进对话的深入。  相似文献   

10.
孙杰 《广西教育》2008,(20):30-32
中学文言文中,不少篇章直接选自儒家的论著,理应从儒家文化本位进行阐释;而且由于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很多文言篇章都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对这些篇章的教学,也必须抉发其儒家文化的底蕴。兹按儒学关于圣贤气象、心性修养、人伦性情、安邦治国四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篇章尝试进行文化本位的阐释,并以此作为“文化本位的知识传授”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11.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文主义、多元文化和开放意识是选材的重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2.
周云茜 《现代语文》2006,(2):101-1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凡经过长期美育熏陶的人,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王志雄 《现代语文》2006,(2):115-115
感伤、浪漫和理想化,是学作品中三种不蒯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所谓感伤,是指作家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形成较大的情感落差后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和情感反映。具有浪漫风格的作品,其内容常常表现为对自然风光的歌颂,对爱情、友谊的赞美,对作家某种信念的提示,或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表现某种远离世俗的超脱感和虚幻感。理想化则是作家依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而创作的作品,常常借助奔放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等手法来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5.
曹宏 《考试周刊》2009,(18):21-2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共配有九十多幅图片,这些图片跟课本选文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若对图片认识、挖掘和利用不够,既会浪费学习资源,又会影响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对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王美莲 《现代语文》2011,(11):25-26
提起鲁迅的小说,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塑造这些典型人物时善用、巧用了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17.
陈平芳 《现代语文》2009,(2):138-138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附文,这些附文尽管文体不同、长短不一,但内容都与课文有一定的关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附文,充分发挥附文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阮仁浩 《考试周刊》2009,(51):60-61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短篇佳作,它们不仅表现了作者驾驭短篇小说的娴熟技巧,而且闪耀着作者不灭的斗争精神。在日常阅读中,学生一般未经教师指导亦可感知鲁迅小说方面的美学内容:风姿各异的景物画面,精彩的修辞,绝妙的对比,生活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但是,学生相对地缺乏对小说——审美对象深层次的审美境界的探索。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点拨,给学生以可循的审美轨道。  相似文献   

19.
“产出导向法”既强调学习过程也重视学习结果,认为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而教材作为学科知识内容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因此,在英语专业读写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前提下,运用产出导向法充分挖掘英语专业阅读教材的使用方法和场景,促进学生思辨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教材《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程》为例,探讨如何在产出导向理念下实现阅读教材与读写教学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刻画出一串串曲折前进的历史轨迹,这从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编写中可见一斑。笔者试图对建国60年来这类课文的演变过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