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韩侂胄是一位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历代史家对他或贬或褒,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韩胃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另一种是完全肯定,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片面性,拙文拟就韩侂胄的评价略抒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教正。一、关于庆元党禁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一1201),执政的韩侂胄集团对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集团发起攻击,斥之为“伪学逆党”,五十九人列名党籍。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韩侂胄执政期间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韩侂胄及其政治集团的性质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4.
金箔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钱六十辫、马蹄金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两、瓜子金五斗、生金罗汉五百尊(各长二尺五寸)、金酒器六千七百三十两、钗钏金一百四十三片、金束带十二条…… 这是南宋安远军节度使苏师旦被抄家时搜出的“现金”,看上去煞是壮观.这哥们一辈子依附权臣韩侂胄.《四朝闻见录》说,当时他被当地郡守约谈,还以为朝廷要起用自己呢,直到被绑赴刑场,还念叨着:“太师(指韩侂胄)就这么忍心吗?”他不知道的是,那时候他的靠山、 “大老虎”韩侂胄已死.  相似文献   

5.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吟咏孙权与刘裕的英雄业绩,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与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本文联系宋金对峙史实,发现“江北”属于南宋治下;认为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感慨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残酷现实,而非借以对韩侂胄讽喻和劝诫;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隐含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担忧,痛心南宋治下的民众淡漠了国仇家恨,苟且偷安,悲叹自己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6.
公元一二○三年,废黜退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路安抚使。这位名高望重的老将抗金意志不减当年。从救国大局出发,他一方面慎重地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派人刺探敌人虚实、训练兵士、整顿军备;一方面要求宋宁宗做好精密的战略部署,把用兵重任交付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元老大臣”,在军事上排除狂率轻薄、虚浮夸诞的韩侂胄之流。韩侂胄是当朝宰相、宁宗的叔岳,他的北伐不过是为自己孚众望,树威信而捞取政治资本。韩党多是纨绔子弟,他们头脑发热,轻敌冒进;侥幸求逞,以为功名唾手可得,因此稳扎稳打远见卓识的辛弃疾必定为其所不容。辛弃疾也明知不可与韩侂胄共事。他说:“侂胄岂能用稼轩立功名乎!”(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引)果然,第二年韩党终于找个借口,把他从军事重镇上撤下来,让他作个无足轻重的府  相似文献   

7.
秦王赢政一统天下,收天下之兵器,聚之成阳,铸成“金人十二”。对此“金人”的质地,目前似乎尚无统一的说法。无独有偶,千余年后,抗金英雄岳飞在大破金兵于朱仙镇之时,却遭奸臣秦桧陷害,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杀害。这里所说的“金牌”,一般的人亦难得确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古人名“韩侂胄”中的“侂”字的几种不同及错误写法加以辨析,分析解释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阐明了其现代语音之所以被确定为tuo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XIA一、莫须有抗金英雄岳飞被诬入狱,名将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然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莫须有”常被注译为“也许有”、“大概有”,我们对此产生了诸多疑惑,“莫须有”应解释为“当须有”。(1)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偷安,因此,视抗金主帅岳飞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捏造罪名,网罗罪证,诬告岳飞谋反,处心积虑已久,当韩世忠责问他岳飞他们何罪之有时,怎可能用“也许有”、“大概有…  相似文献   

11.
庆元党禁与开禧北伐王忠雄韩胄(tuoZhou)与秦桧、史弥远、贾似道同为南宋著名的权相。韩胄因拥立宁宗有功,“用事十四年,威行宫省,权震寓内”。[1]《宋史》列韩于《奸臣传》中。长期以来,韩被目为“④逆”、“奸恶”、“祸首”,背了一世恶名。其实,这是...  相似文献   

12.
“东窗事发”是密谋败露的意思。为什么是“东窗”而不是“西窗”?据说宋朝大奸臣秦桧和妻子王氏,在家中屋舍的东面窗户下,密谋策划阴谋诡计。虽谋害岳飞得逞于一时,但是秦桧死后,受尽地狱的各类刑法、万般磨难。王氏惶惶不可终日,为秦桧做道场。道士说:“秦桧让我传话给你,东窗事发矣!”  相似文献   

13.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北顾楼,在镇江市北固山上。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北伐。年迈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后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认为,南宋要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韩侂胄等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不满,于是借故将他降官,之后索性调离镇江。调职前夕,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江山,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4.
讽刺联拾趣     
(一)南宋大奸臣秦桧,讨好金人,卖国求荣。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英雄岳飞。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人们在杭州修了岳飞墓和岳庙。清朝乾隆年间,状元秦涧泉来游岳庙,见人们凭吊岳飞,痛骂奏桧,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后来又有游人撰一联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此联写出了人们为青山埋忠骨而庆幸,为白铁无辜铸佞臣而慨叹。  相似文献   

15.
朱熹     
《中文自修》2012,(5):2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然皆是无实权之官职。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朱熹被革职。庆元六年(1200)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  相似文献   

16.
人性     
岳飞父子被杀害以后,很多人落井下石.其一,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朝散郎姚岳献书秦桧,以岳州与岳飞姓同,请改为钝州.此论没被采用.其二,岳飞子孙被撵到闽南一带,每月供给定量粮米,供其活命.有位知名文人当时正担任漳州知州,他给秦桧写信说,叛逆之后不应存留,请求断掉岳家的供给,以绝其后.秦桧没有同意,反而将来信抄录一份送给岳氏后人.  相似文献   

17.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度“总中外之任”①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直是褒贬参半,褒者誉之为“王导”②、“诸葛”③,把他和岳飞并列,称他是“抗金英雄”④.贬者谓其“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⑤,“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⑥.我认为,说他“一生无功可纪”不合事实,因他在南宋初  相似文献   

18.
此词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1205)。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韩侂胄准备对金用兵,同时召回闲置几达20年之久的辛弃疾,先后任以浙东安扰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上,壮志未泯的辛弃疾积极从事战前准备,屡向当政者提出建议,又对韩一意孤行,轻敌冒进深感忧虑。不久,韩以为北伐的盖世功勋唾于可得,便不愿假手他人,捏造“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罪名,使辛弃疾被劾落职。恢复中原无望,报国素志难酬,作者登上北固亭,怅望中原的破碎山河,不禁思绪万千,对古代英雄业绩的缅怀和对国事的深  相似文献   

19.
岳飞死之谜     
正史野史都说岳飞死于秦桧陷害,其实是源于中国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迫害忠良之事,罪都记在一两个奸臣头上。奸臣固然可恶,可是没有皇上的默许或者认可,哪个奸臣能成气候?岳飞死后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  相似文献   

20.
以前史学界关于岳飞是否民族英雄的问题,有很大争论,现在普遍倾向于认为:由于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朝也属于中华民族,所以岳飞不应当被称作民族英雄,称抗金英雄更为恰当。然而关于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由于《宋史》记载的忌讳和含糊,至今史学界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岳飞死于奸臣秦桧之手,似乎已成了定论。如果从大材料的视角,利用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文史互证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