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2.
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播环境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最终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和经济窘迫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一世界语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应时代审美和需求的保护与传播,这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泉州南音是见证闽南语系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凭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档保护是避免南音社会记忆断层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南音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从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加强南音档案收集、推动数字资源整合、明确南音建档主体、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4.
邹争 《声屏世界》2017,(3):55-5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本文探讨地方电视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亮 《编辑之友》2015,(6):47-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非遗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从媒介视域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媒介的合法性,并分析其媒介形态和传播类型,从而在媒介环境下,树立非遗的科学传承保护观,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前,时代更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非物质性、文化性及民俗性特点疏离日常生活,脱节现代社会,地理区域零星,传承人老龄化等隐形问题,使其在市场需求下难以维系,面临失传的窘境。非遗文化保护难度大,传统代际传递、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真正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可为我国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性知识有内在联系。不断发展的媒介正在重构非遗与地方的关系,导致了非遗在跨时空传承、传播中与地方性知识保护之间的矛盾。商品、旅游和视频等媒介,推动非遗与地方的关系由本土化、在地化向全球化、现代性转变。非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时空的叠写、延异、错置与延展等典型矛盾。然而,非遗的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不仅体现了非遗的地方性在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发展,更蕴含了非遗传播与地方融合的机遇和挑战,需以融合发展的动态视角把握非遗与地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属于一种语言职业,能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给广大群众传递语言以及语言规范。因此,广播电视对于当今时代的人们语言传播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当今社会语言生活的主导,而且广播电视所产生的语言影响力体现在多方面,对社会语言的引导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进行探讨,并为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播影响力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传媒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业界对传播影响力进行了量化和质化等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影响力本身是极其复杂的问题,传播的影响力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影响力“近期和远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影响力的延展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日趋激烈,各高校都加大了对校园学习生活氛围、科研教学环境等的宣传力度。新媒体传播工具具备掌上移动的特点,能够及时、快捷地传播信息。微信无疑是当下校园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信息传播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的困境,探讨高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地抢救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2006年,福建泉州南音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业化冲击等多方面的因素,福建泉州南音的发展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因此,笔者想借此背景作为本文论文的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也迈入了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21世纪,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于任何具有新闻意义的发展变化,都可能具有很大的传播价值,而且随着教育文化的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地提高,诸如人生观、社会观等一些主观理念也逐渐趋于多元化,选择对自己实用的信息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需要,而这些无疑都在促进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4.
吴川木偶戏与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种存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在表演、音乐、剧目方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同时在行当角色、形制结构、戏台与戏具方面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在当前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趋艰难的情况下,吴川木偶戏的技艺传承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与媒介的演变紧密相连。通过对"微信公众号+非遗"、"网络直播+非遗"两种当下最典型的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研究发现,"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在传播范围、用户数量、用户参与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但存在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传播内容文化内涵缺失、传播效能持续性弱等问题。可以从组建志愿者传播团队、深耕传播内容、打造届次化新媒体传播活动等方面着手,构建新媒体与非遗之间持续良性互动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还可以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引领社会风气。经过多年的发展,新闻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从最初的报纸、杂志到之前的电视广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自媒体的出现,也为新闻开辟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互联网新闻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性分析,得出互联网新闻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尽快改善当前状况,使我国的互联网新闻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央视春节特别节目<行走唐人街>选择了春节这个典型时刻和唐人街这个典型场域,实现了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华文化的符号呈现和形象表达;同时又以宏大叙事与微观讲述、直播主导与整合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创新,整合了节目内容资源和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了注意力资源在新传播范式下的重新聚合和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权威重塑.  相似文献   

19.
李旭丰  樊传果 《传媒》2023,(7):68-70
短视频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不断打造出新场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类型特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及非遗短视频传播品牌化的必要性,并从内容定位、符号系统、内容矩阵及传播媒介四个方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程 《现代传播》2003,(4):61-63
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在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和语言的规范.广播电视具有巨大的语言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今天的社会语言生活.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引导社会语言方面的六个重要作用1.标志作用;2.规范作用;3.传播作用;4.示范作用;5.导向作用;6.审美作用.广播电视语言的使用状况,既关系到自身的质量与威望,也关系到社会语言生活的走向.广播电视及其语言传播工作者应十分重视有声语言传播,为全社会树立语言运用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