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亚玲 《高教探索》2006,(1):11-13,39
院校研究是美国一种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本文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应批判性借鉴院校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在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改革,大大增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院校有效性”(简称‘院校有效性’)已成为美国高等院校内的通用语。本文认为,“院校有效性”是一个系统的、不断进行的、对院校在朝向其使命与目标过程中,收集、分析有关达标情况与成果的指标、数据与信息,并加以度量与表达的过程,用此度量的结果帮助决策的制订和促进改革。这一概念的推广和使用对于指导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理论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院校研究的视角: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加强自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院校研究是一种基于本校情境、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承担的历史使命的独特性、发展阶段的关键性、面临问题的复杂多样性,相比其他高校,更加迫切需要加强院校研究,以促进学校的迅速转型、健康持续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新建本科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研究的自觉性、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院校研究起源于欧美并流行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作为高等学校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院校研究是对所在高校的运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自我研究。它着眼于院校管理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其基本职责是收集、完善和规范院校数据,为院校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院校研究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的"校史研究"和政府"报告"研究可以看做是欧洲院校研究的早期形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欧洲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相伴而生,并随着高等教育评估运动得以发展。在欧洲,院校研究更多的与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为本校服务的基础之上,更侧重于为政府教育监管以及政策分析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改革"以来,美国高校的成本越来越多地要由学生及其家庭而不是政府分担,使得人们愈益关注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因此,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倍受社会公众的关注。院校研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高校能够对外部的报告、认证、项目审批,以及内部项目评议和专项研究等方面的社会问责做出说明,同时也在学生学习评估、教师行为分析以及学籍管理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院校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当前对院校研究的理解还存在着种种误读急需澄清和纠正.在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院校研究定义的梳理和分析,结合高教实际正确界定院校研究的内涵,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艳辉 《文教资料》2008,(7):153-154
起源于美国的院校研究因其具有参谋咨询、信息中枢和知识管理的功能而受到各国的重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院校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化,借鉴西方高等教育“院校研究”的视角,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深入开展,而如何解读“院校研究”确有值得探讨的必要。以“院校自身研究”替代“院校研究”既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也能够使其研究更为精准具体,具备应用价值,从而使高等学校进一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开展“院校自身研究”既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尤其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开展“院校自身研究”就是要理清研究思路,形成全员参与的研究团队,深化细化研究对象及其范围、层次,有长远的规戈Ⅱ设计和近期的具体部署安排,正确处理“院校自身”问题与一般高校问题之问的辩证关系,综合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转化研究成果,使之成为各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郑启玮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48-49,67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都是以宏大叙事为主的研究,其特点是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问题研究多,微观问题研究少;经验性总结多,科学、系统性研究少。这种研究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初期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它是一种立足于单个高等学校本身的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引进必将给高等教育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1.
院校研究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高教研究方法,其核心内涵是在尊重高等教育共性认识和宏观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院校的问题,由院校内部人员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管理相对滞后。通过开展院校研究,过去积累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遇到的管理问题,都可以探索出解决的途径,进而走向高校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校研究关注高校自身教育质量问题的改进,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以专业人员为主导、以专题研究解决质量管理政策中的实践问题,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院校研究”是一个流行于欧美、具有特定涵义的专门术语。它是指单个院校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作的分析与咨询研究,是一所高校为改进本校管理决策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专门实践领域。从过去10多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学者对于“院校研究”的研究经历了从“无意涉及”到“有意关注”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如今,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强对“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以期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脱节的“老问题”开启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院校研究区别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显著特征包括:它不是学术取向的知识增进,而是工作取向的"工程设计";其产品质量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合适就好";它采用的是一种建构性、综合性、权衡性和殊相性的工程思维。中国院校研究要加强从人文思维方式到工程思维方式的"下沉";院校研究人员应跳出传统高教研究"舒适区",实现工作状态的转换;应注重"产品"形式,增加其接受度与认可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对院校研究理论构建的诸多前提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结合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院校研究实践,论述了院校研究理论构建的必要性,将院校研究实践与理论构建结合起来,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传统和高校治理环境下,进一步推动院校研究的开展,为高校管理科学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职院校组建类型及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发优势”进行了理性思考;依据近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挥“后发优势”的有效途径:在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要在转型中求“变”、在整合中求“改”、在提升中求“效”,在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要在创新中求“活”;同时探讨了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盲目照搬式、急于求成式及等待观望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院校研究的性质与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院校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观照下 ,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 (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 ) ,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论证 ,从而直接服务于该校管理决策的一种研究范式。院校研究在内容和范围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多样性 ;从研究对象上看 ,院校研究是一种个案研究 ;从任务上看 ,院校研究旨在研究特定院校的特定问题 ;从方法上看 ,院校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和定量化 ;从主体方面看 ,院校研究具有专业性和制度性的特点 ;从功能上看 ,院校研究表现出直接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亟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应以院校研究为重点,这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民办高校成功转型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以及加强规范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的需要。为此,应做好“领导认识到位,研究力量到位,研究方法到位”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拔苗助长到建构主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是一种表面繁荣、实质贫乏的学科体系 ,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过去一直实行的是拔苗助长型的学科发展路径。中国后发追赶型学科发展既不能走自然成熟也不能走拔苗助长型的学科建设之路 ,而应当实施建构主义的学科建设取向 ,这种学科发展路径在当前尤其要解决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院校研究本土化意味着把院校研究和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院校研究机构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确立它合理的地位,认识它独有的作用,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院校研究功能的发挥,是院校研究本土化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