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月优异评论     
《不能任由“官谣”消耗法治公平》/朱永华,《法制日报》,9月9日
  简介:这篇评论从一批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大谣”相继落网谈起,就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事件发表看法,如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为污蔑等。作者认为,“网络大谣”们制造散布谣言是危害社会,政府官员撒谎更是损坏政府公信和形象,两者对比起来是“半斤对八两”。作者认为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员撒谎的危害,官员撒谎也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相违背,所产生的潜在危害甚至比“民谣”更大,更难以彻底从思想深处铲除。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不仅不能任由“官谣”游离于法规制度之外,甚至更应当从治理“官谣”做起。  相似文献   

2.
8月21日,新京报发表社论《有多少“民生新闻”经不起“翻旧账”?》:据媒体报道,最近湖北阳逻的一名网友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发问:武汉媒体为什么专门报道假新闻?据这位网友统计,被媒体报道过的改变新洲命运的12大工程(投资40亿元以上),有11个烂尾了,仅地铁21号线没有烂尾.据此该网友质问:记者为什么要帮助官员给百姓画饼充饥呢?  相似文献   

3.
我和王甘霖老师合写的《邵阳常务副市长背后的利益链接》一文在2005年11月8日的《民主与法制时报》发表后,截至目前,国内许多报纸都发表了相关评论人士对邵阳“情妇经济”的解读,如《“情妇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经济?》、《贪官为何倡导“情妇经济”》、《“情妇经济”是一个腐败“毒瘤”》、《“情妇经济”警示了什么》等等,对于我们所报道的湖南邵阳常务副市长所倡导的“情妇经济”这一稿子,网上一时间议论纷纷。此外,世界的四大通讯社以及香港《明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都相继转发了这一报道。作为事件的“在场者”,我们也揭开采访背…  相似文献   

4.
掀开各种报刊杂志,我们经常看见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那就是“官员”。“官员”的使用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如“政府官员声明”、“行政官员说”、“外交官员说”、“高级官员指出”、“教育部官员透露”、“某重要官员出访”……唉,简直无处不在,甚是扎人的眼。互联网上则更多,简单一搜索就有1000多万条。然而大家应该知道,官员是封建社会旧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等级和阶层的一种划分与界定,古代常有“官场”、“清官”、“九品官”、“父母官”、“升官发财”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些官要么是“青天大老爷”,要么是草菅人命、无恶不作的坏…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6.
反腐仍保持高压态势。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全面论述了反腐的机制: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之间有递推关系:官员“不敢腐”,必定是因为惧怕惩罚。要让官员“不敢腐”,需要严厉查处、惩罚那些贪腐官员,决不姑息。官员“不能腐”,必定是因为制度没有漏洞。要让官员“不能腐”,就需要在权力运作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而最关键在于源头“不想腐”,从心理上根除腐败念头。  相似文献   

7.
“官们”是一些人的视觉中心,记者们也以惯常的角度看官、写官,因而文章也颇为相似,颇为难做,不乏“官样”文章。有没有别的角度?这里的两篇关于“官们”的新闻也许能给人一点启示。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四个亿,那么,你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是多少?” “投入……投入2……2000万元。” “投入一块钱,产出是多少?” “……”回答者语塞了。 “连基本的投入产出比都说不清,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四个亿又是怎样得来的?” 这是《书记考书记》一文(见《人民日报》1994.10.19第一版)所告诉我们的发生在“官们”之间的一场考试。它要测验的不是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数学知识和反应能力,而是在测验应试者对他所管辖的那一方水土的关心和热诚。因为它的考官和考生都是一定区域内的当权者,考试格外引人注目,答案也颇有韵味。  相似文献   

8.
王涛 《声屏世界》2011,(1):68-68
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令人眼前一亮,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很给力”。  相似文献   

9.
为打击官员腐败,在《大清律例》中专门设立相关反贪腐文书十多部,以严刑重典打击和防止官员的贪腐行为。这在清前期收到效果,政事清廉、社会发展、朝纲稳定。随着统治阶级实力的减弱,这些以法律形式约束官员腐败的法律条文,逐渐失去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杨涛 《今传媒》2006,(12X):35-35
自8月份几名网友在网上成立“抓色狼联盟”以来。万余名网友成为该联盟会员。其间,网友上传了十几张“色狼”照片。连日来,各大论坛纷纷转载此事。并引起了上传图片行为是否得当的讨论。(《京华时报》10月23日)  相似文献   

11.
光听说有身价百万的老板、歌星、影星,以及只要不腐败就可以享受到百万廉政金的政府官员,可是如今有的记也“身价倍增”,跨入到“百万富翁”行列。据4月16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近日“身价倍增”,有人叫嚣将以百万元价格买他们的人头。原因是他们在配合深圳市政府组织的  相似文献   

12.
杨涛 《今传媒》2006,(12):35
自8月份几名网友在网上成立“抓色狼联盟”以来,万余名网友成为该联盟会员。其间,网友上传了十几张“色狼”照片。连日来,各大论坛纷纷转载此事,并引起了上传图片行为是否得当的讨论。(《京华时报》10月23日)“抓色狼联盟”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于,它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探讨来增强防范所谓的“色狼”的能力,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提供有效的渠道来进行维权。比如,该联盟在网站上发出公告,将开始搜寻色狼的资料,目标数量为500名色狼,在500名色狼材料收集齐后,将把名单送交相关妇女权益保护部门备案。但是,当我们看到,“抓色狼联盟”网站专…  相似文献   

13.
视察     
《新闻实践》2011,(3):77-78
31位省级党政干部使用网络热词网上贺新春 兔年新春期间,有一则新闻引来不少网友“嗣观”: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省级党政领导齐聚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民们拜年并致新春祝福。书记、省长们的新年贺词,不仅向网友表达了党政机关对网友参政议政的欢迎,还注入了不少“潮”元素:“给力”、“浮云”、“大砖”等网络用语都出现在了贺词中。现在网上议政作为一种新颖的议政形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行使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不少省区市领导在新年贺词中对此表示欢迎,并力邀网民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记者发现,这些领导们的新春贺词,对网络语言的掌握都比较熟练,其中“给力”、“围观”,成了最爱用的网络词汇。  相似文献   

14.
39岁现象     
中国反腐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前有王宝森、陈希同,现有胡长清、成克杰。中央政府反腐可谓不遗余力,但腐败却层出不穷:前有59岁现象,现有39岁现象,而且涉案官员越来越多,何也?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还缺乏从根本上去除腐败的制度,或言之,这种制度还不健全、执行并不彻底。这正是39岁现象发生的基础。 追究中国官员之所以能够腐败,在于其拥有官位和权力两大资本。中国要消除腐败,就必须从制度上对官员的两大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和制约。为此,必须建立系统、透明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化。 令人高兴的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朝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更令人欣喜的是,《纲要》向世人昭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同样在前进。  相似文献   

15.
在阜阳等某些地方暴露出的贪腐案件可以看到,腐败已经成为权力的日常存在形态,成为官场的“民俗”和官员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彻底治理这种腐败或者“腐烂”,需要一次制度上的大手术  相似文献   

16.
去年暑假期间,全国各个省级卫视相继热播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被称为是一部真正的励志电视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引发收视狂潮,并且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浪、百度都开了专门的网页,成为近期影视界一大奇观,网友们纷纷对这部电视剧发表评论。据网友qutianfu-2000统计,在Google搜索页面上,如果你键入“士兵突击”这4个字,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6,(17):65-67
毫无疑问,默多克是一位出色的“媒体精英”。当他的新闻集团与NBC、CBS、维亚康姆等媒体巨头一样,日子一天比一天不好过时,这位总是领先于时代的后现代主义者又想到了什么?——《MySpace:默多克的新“天空”》正如网上内容有别于电视内容一样,人们也期望以视频为基础的网络广告有所不同。这给广告商带来了挑战,也是机遇《。互联网广告不再是儿戏》,广告商们必须行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中国,之所以“高薪养廉”对于制止政府官员的腐败不能有效,与中国当时是一个设官分治的农业国度有直接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河南人"现象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段时期,关于河南人的话题被热炒不断,各大小报刊纷纷围绕河南人做选题,一些出版社也来凑热闹,市面上已有《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等书在热卖,网上大量的贴子也争得口水四溅。在这喧嚣的论争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呢?为什么大小媒体上一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一轮到河南人,就没一个好人了呢?憨厚淳朴的“刘老根儿”(东北人)不也卖过拐吗?  相似文献   

20.
和传统媒体相比,开放的网络媒体和网友的传受关系非常平等,网友将可能不再受到任何组织机构“议程设置”的强力控制和影响,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从网上“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此同时,传播无地域限制的网络媒体间竞争激烈,网络新闻的展示并不直观,上网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费用支出较高。这都要求网络媒体通过贴近网友,来吸引网友、影响网友,“贴近性编辑”因而成为网络新闻的重要编辑原则。网络媒体普遍将上网的人称为“网友”,而不是“受众”、“网民”,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