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彩”(吉祥话)是极富民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是谐音“口彩”;就其使用来说,可用于各种民俗场景。  相似文献   

2.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朝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区,境内有汉、蒙、满、回、锡伯,朝鲜、壮、布依和彝等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明清以来,河北、山东一带大批移民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入县内,少数民族语言与各地方言的融合.使得朝阳地区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语汇。  相似文献   

4.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5.
民俗含有民俗心理、民俗语言和民俗行为三大要素。民俗信仰构成是民俗语言聚核的基础;谐音联想是民俗语言的内核;歇后转义形成民俗语言的各种特性;整合与调节是民俗语言的基本作用。掌握民俗语言聚核的基本规律,发挥民俗语言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复仇观念,这些观念与民俗中的鬼神信仰和鬼灵崇拜、语言民俗中对誓言的重视、丧悼民俗中的鬼魂依凭等密切相关。受民俗传统的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体现出明显的俗文化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俗资料的记录启始于先秦时期 ,许多古籍中都记录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 ,其中较重要的有《易经》、《山海经》、《穆天子传》、《诗经》等。诸子百家从各自的政治观点出发 ,对民俗也多有言说 ,孔子、荀子、老庄等的民俗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民俗”一词的认识也是较早的 ,相关的词语有“风气”、“民俗”、“习俗”、“民风”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民俗与民俗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现今高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民俗与民俗音乐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维吾尔族民间口头文学进行了初步梳理,分析了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网络中的三 种民俗模式:流行式,即伊斯兰民俗文化模式的确立和不断强化;遗式,即维吾尔人中远古民俗文化 模式的民间传承,废式,即佛教、摩尼教等宗教民俗模式的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2.
客家民俗语言研究,属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方言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一般的词语解释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言词语的民俗内涵。只有深入解读民俗意义,才能充分了解方言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语音和语法也反映了客家民俗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八下第一单元是民俗题材的单元,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作者在民俗中寄寓的情思,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教学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这一单元的教学,宜整合阅读与写作,以任务统整单元学习内容,用整体设计结构单元学习过程,依托活动呈现单元学习结果,注重融合关联、问题链接、逆向推演、模型构建等,关注他者到自我的转变、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实现学生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论民俗“约定俗成”的相关因素及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的“约定俗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约定”的对象,“约定”对象的产生,如何“约定”等因素,然至今无人对此作过深究。有鉴于此,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较具体的探讨。把握住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俗“约定俗成”的含义、全过程,民俗的起源和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民俗情境是语言民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民间语言的科学考察不能脱离其产生和运作的情境。语言情境分为文化情境与现场处境两个层次 ,二者共同制约和规定着语言民俗的形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陇东民俗中的农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本,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鲜明的价值指向。从正月到腊月的各种习俗,如“跳早”、“偷牛”、“三月三”、“端午”、“乞巧”、“撒牧”、“腊八”等,都传递着附于神秘的时光之链上的农本意识。而民俗,如生育、婚嫁、葬仪及种种生活、生产中的仪式,却运转、辐集于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之轮。这深蕴着民俗内含的文化承传,以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游艺等为媒体,充满了浓郁的自然崇拜色彩,又杂糅着封建迷信,同时又是古风遗俗的活化石和新一代人生的教科书。陇东民俗中农本意识的形成,与其历史、地域、资源、经济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俗生态"王牌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通道侗族自治县“民俗生态”王牌旅游的概念,并分析了通道县“民俗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得出了通道县“民俗生态”王牌旅游的深度开发的主要举措,井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实践建议。为通道县“民俗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本文概述了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事象及其变革。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其二,民俗事象呈现出在传承中的发展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三,鲜明的移民社会特征.辛亥革命对绥远地区民俗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近的,这是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映,同时,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