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例1某合金(仅含铜、铁)中铜和铁的物质的量之和为y mo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将其全部投入50mLb mol·L(-1)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唯一的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又开始溶解B.若金属全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1)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唯一的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又开始溶解B.若金属全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3+)C.若金属全部溶解,且产生336m L气体  相似文献   

2.
一、NO3-的结构与性质硝酸根离子结构中(如图1所示)的氮原子呈sp2杂化态,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这3个杂化轨道便跟3个氧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重叠成了3个σ键,键角ONO是120°,氮原子余下的1个垂直于sp2杂化轨道平面的p轨道便跟3个氧原子的另1个p轨道以“肩并肩”重叠,形成1个Π46键(四中心六电子非定域大π键)·硝酸根离子具有了这种对称结构,性质就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增大,结构对称的硝酸根离子就会受到溶液中极化作用较大的氢离子的影响———氢离子就要跟氮原子争夺氧原子的电子而跟氧原子有成键的趋势,结果…  相似文献   

3.
硫酸、盐酸、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种强酸,同学们应知道它们酸性的强弱,同时还应注意硫酸的难挥发性,硝酸和盐酸的易挥发性,及酸根离子对溶液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一、理解电离的概念1.条件:物质溶解于水。2.要点: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3.说明:(1)电离与通电与否无关;(2)电离后的溶液不显电性;(3)有些氧化物溶于水时,真正发生电离的物质是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或碱。二、掌握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1.置换反应反应能否发生,首先要考虑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 酸盐 氢气反应条件:①金属必须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②酸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硝酸或浓硫酸与金属反应不能产生氢气。(2)金属 盐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反应条件: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物质里的两种物质接触时,在常温下不产生气体的是( ).A.铁和浓硫酸 B.铜和浓硝酸C.电石和水 D.莹石和浓硫酸.2.接触法制硫酸和氨氧化法制硝酸都要用到的设备是( ).A.合成塔 B.吸收塔C.氧化炉 D.沸腾炉.3.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相似文献   

6.
有人断言,梨、苹果、橙子、西红柿等水果中含有酸性离子,凡是酸性水果都能发电。两种电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一起插入上述水果中时,金属性更活泼的金属能与水果中的酸性物质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失去电子,从而形成电流。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组合硝酸”向硝酸盐溶液中滴入盐酸或硫酸等酸性溶液,混合溶液中就有了H-和NO3-,这就是“组合硝酸”.或者说,非硝酸电离出来的H+与硝酸盐电离出来的NO3能组合成“硝酸”.  相似文献   

8.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考的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学习《考试大纲》,分析考试内容的变化,找出其中蕴含的某些信息,及时调整复习重点和策略,对提高复习效率和效益是十分重要的。一、考试内容的变化同2 0 0 3年考试说明相比,2 0 0 4年考试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如下.1 删掉的内容:( 1 )理解溶液形成过程,溶解时的放热、吸热现象.( 2 )了解电解质的电离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 )了解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变化.( 4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 5 )了解磷酸、硅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6)掌握硫酸、硝酸的制备原理、用途.( 7)掌握盐酸的制…  相似文献   

9.
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例如,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在一般教科书中罗列了大量计算公式和概念。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在硫酸溶液中,有二氧化硅、高锰酸钾存在下,锌烟尘中的氟以硅氟酸的形式被蒸馏逸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经硝酸调节酸度,用柠檬酸铵调节离子强度,采用离子计测定氟含量.根据锌烟尘中化学成分的特点,采用硝酸(1+1)超声分解样品,使锌烟尘中的氯解离出来,然后在酸性条件下,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滴定氯.离子计测定氟简单快速,灵敏度高;试验酸性条件下超声波分解样品,具有独创性.这两种方法测定云锡顶吹炉产出锌烟尘中的氟、氯含量,结果准确度较高,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例1铜跟1mol·L-1的硝酸反应,若c(NO_3~1)下降0.2mol·L-1,则c(H+)下降().A.0.2mol·L-1B.0.4mol·L-1C.0.6mol·L-1D.0.8mol·L-1分析:此题若不深入思考,会以为硝酸中的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同时下降,易错选A.深入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才知道溶液中减少的硝酸根离子仅仅是被还原的那部分.由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将3.20g铜跟30.0mL10.0mol·L~(-1)的硝酸充分反应,还原产物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若反应后溶液中有a mol氢离子,则此时溶液中含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 (A)a/2 mol (B)2a mol (C)0.1a mol (D)(a 0.1)mol 解析:此题是有关铜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解题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原理 以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用铜作阳极,铁作阴极。利用通电不久一段时间内,H~+在铁棒上放电,而阳极铜本身溶解,变成蓝色的水合铜离子,通过蓝色溶液在溶液中阳极区出现,而和阴极区无色溶液形成一明显分界面,可说明放电速度(指单位时间内铜原子的放电数目,即单位时间内产生铜离子数)比离子迁移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从阳极区迁移走的铜离子数)大得多。 二、实验操作: 取一U形管,向其中注入3M的硫酸溶液,插入一根铜棒作阳极,一根铁棒作阴极,接在12伏直流电源上,则在阴极(铁棒上)有氢气放出,阳极(铜棒)溶解,开始由于生成的Cu~(2+)较少,  相似文献   

14.
金相试样显微组织的显示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金属插入溶液中发生溶解作用,则部分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中,金属失去离子时带负电荷,溶液有金属离子进入带正电荷,因正、负离子互相吸引,故溶液中的大多数离子聚集在金属表面附近会阻碍金属继续溶解,同时,已溶入溶液中的离子义可沉积到金属表面上去。  相似文献   

15.
在亚硫酸盐溶液中,加入含 Ba2~(2+)离子的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即生成了难溶于水的亚硫酸钡沉淀。如果在该体系中再加入盐酸,沉淀会消失;如果改为加硝酸,则沉淀就不会消失。学生对此现象误认为是亚硫酸钡沉淀“不溶解”于硝酸。为此,教师在解释这实验现象时,有必要向学生指出,亚硫酸钡沉淀在溶解于硝酸的同时,亚硫酸根离子被硝酸氧化成丁硫酸根离子,正因为能溶于酸的亚硫酸钡转化成了不溶解于硝酸的硫酸钡  相似文献   

16.
人们现在已知的酸有上千种,在化学大干世界里,它们各显其能,各有自己独特的用途.如化工生产和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强酸有六种: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硝酸、硫酸和高氯酸,这些强酸大都可以溶解金属.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酸的家族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员.例如,美国化学家吉勒斯比(R.J.Gillespie)等人研制的1:1SbF5/HSO3F溶液,它的酸性比100%H2SO4还强10^7倍,人们称它为超强酸(亦称超酸).  相似文献   

17.
1.离子共存题 〔解题提要〕从AI’ 、A102一存在的酸碱性条件进行分析。 例1(,91高考题),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 、NO3一、A13 、CI- (B)Na 、AI()2一、K 、NO3- (C)MnO4一、K 、50;’一、Na (D)K十、50、2一、HCO3一、Na 解:B、D中AIO厂、HC03一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中Mn04一呈紫色不合题意,A中各离子均为无色,并可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答案为A。 2.图象分析题 例2.(’91上海高考题)将溶液(或气体)x逐渐加人(或通入)到一定量的y溶液中产生沉淀的量w与加人x物质的量n的关系如下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硝酸铁溶液溶解银镜的分析,获得了溶液中发生Ag氧化反应时Fe3+、NO3+的最低浓度,以及Fe(NO3)3溶液水解时氢离子浓度.结果表明,上述溶解银镜反应的氧化剂种类与Fe(NO3)3溶液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九年级“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酸与指示剂作用异常现象探究,发现强酸性条件下,酚酞试剂变为橙色.对盐酸和硫酸溶液与锈蚀铁钉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酸具有通性是因为电离出相同阳离子(H+),但相同的酸由于氢离子浓度不同或不同的酸氢离子浓度相同由于阴离子不同,均可能对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没有电场力的作用下,如何能明显的比较离子(例如水合氢离子H_3O~ 和水合铁离子等)移动速度的差异,并从投影屏幕上显示出来?我们的办法是: 1.离子扩散“跑道”的制作 在500mL烧杯中加入约150mL沸水,一边搅动一边加入约0.5g琼脂,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冷却到50℃左右,加入约3mL10%的亚铁氰化K_4[Fe(CN)_6]溶液和1~2滴酚酞指示剂,搅动均匀。由于亚铁氰化钾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