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提出体育锻炼能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但不同的课程形式、教材内容和组织教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了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贤淑 《科教文汇》2012,(36):175-176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教育情境,通过构建有利于高职生自信力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从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能力,维护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本文通过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实践能力及学生认知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符合学生主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思。  相似文献   

4.
许守琼 《科教文汇》2010,(32):187-187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案例及案例教学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重点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案例设计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通过合理宣泄情绪,学会心理放松,进行行为调节,从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当前如何加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上,还能够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素养.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从业教师整体素质素养,这是当前教育教学行业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开展基于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2018/208)及"三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19SZ06)研究并结合由姚本先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探讨和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刘宁宁 《科教文汇》2012,(34):175-176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特别重视.在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办学的特色性以及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入手,探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能接受、易接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9,(12):81-82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入了解后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发现、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方法,探讨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索,构建了新认知、新情感、新技能,提高了自身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了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阐释了如何建设适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依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未来课程建设的方向。现状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普及和课程标准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未来课程的建设方向则着眼于统一规范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的支持、与学生专业融合、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不符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融入本地特色文化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江静  沈亚强 《科教文汇》2009,(17):73-73,85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教材质量不高、过于重视教学形式。构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从加强人员培养入手,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编写区域性教材,建立适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张宁 《知识窗》2013,(22):64-64
体育课是最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焦虑情绪、改变学生孤僻自私性格的课程,特别是一些游戏能够在互相合作、亲身体验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在分析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无疑属于其重要内容之一。以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审视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现在课时、教材、教法、考核方式和师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有力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关注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课程教学也主要围绕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展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积极品质的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幸福感、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关注的是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与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动态发展,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  相似文献   

15.
蒋韵 《科技风》2023,(6):101-103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高校中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广泛存在于大班教学的大背景中,再加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互动不充分,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互动体验式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下,让学生经历、感受与成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探讨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因此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必要的、明智的选择.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探讨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段建平 《知识窗》2014,(10):19-19
本文简单介绍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阐明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唐琦 《科技风》2023,(5):157-159
大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的群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观念塑造功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利于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价值观塑造的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敏 《知识窗》2022,(9):84-86
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高职教师应当立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强化信息化教学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为大班授课,且授课对象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大班教学的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保障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文章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探究了基于信息化的大班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理弹性理论在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60名医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人格品质以及对情绪情感的控制。选出心理弹性高低组共100名被试进行参加团体辅导训练,对该100名学生进行心理弹性训练研究。结果: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高弹性组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人格品质都要比低弹性组学生总评分要高。结论:心理弹性理论在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医学新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