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者在从事中西阐释学比较研究时,理应时刻关注西方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试从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研究中找寻一些对中国学者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基于一种整体诗学视野来看待中国诗学传统,以诗歌创作实践为视角来考察诗论,发掘了中国诗艺传统的存在。本文以此为契机,反思了长期以来国内文论研究界偏于“形而上”的诗学取向和片面研究格局,指出诗艺作为传统诗学的根基,必须得到正视。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对西方惯有的分析式学术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术语霸权进行了批判,并刻意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融学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散文"批评方式,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娱乐,体现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里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批评价值的再认识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武微 《华章》2013,(23)
认识论中所指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可视作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然而,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确实也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探讨翻译的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63-70
宇文所安在唐诗史研究中有其新见:首次对初唐诗进行整体研究,发掘宫廷诗三部式结构,重新界定陈子昂文学地位;颠覆诸多盛唐文学成说;引入"中世纪"这一视角,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中唐文学风貌;对晚唐诗歌进行互文性研究,提出文学史不等于朝代史的文学史观。但他的唐诗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误读和偏见:如对寒山、王梵志以及女诗人的忽略,"中世纪"视角研究的有效性问题,选文定篇比例严重失衡等。梳理其唐诗史研究中的新见和缪见对于国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热潮是回顾也是反思。  相似文献   

9.
字文所安教授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是学界比较熟悉的,但其中潜含着的认识框架,似乎还未引起充分的注意。本文以《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一书为中心,试图揭示他的研究背后的一整套现代性预设,并在此基础上指陈其内在限度,对这一研究类型作初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继《初唐诗》、《盛唐诗》的研究后,又以新的文学史视角来解读《晚唐诗》。对9世纪诗学的文本细读和文本留存的文化分析构成了宇文所安晚唐诗歌研究的显著特征,正如宇文所安所说,晚唐诗的讨论始终"放置在当时诗歌的背景及手抄本文化的问题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国际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认为"盛唐诗是由一种我们称之为‘京城诗’的现象所主宰。"他将盛唐时期的诗人分为京城诗人、非京城诗人和介于京城与非京城之间的诗人。宇文所安先生大致根据时间的先后区分出了"第一代京城诗人"和"后生京城诗人"。本文拟从这一划分着手来探求盛唐时期"京城诗人"的写作趣味。  相似文献   

12.
何英 《考试周刊》2011,(58):26-27
本文采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概念,探讨如何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视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来的美感。视觉意象的翻译,必须满足读者部分的期待视野,才能使译文为读者所接受,但是又必须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引导读者构建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美食翻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美食翻译大多强调字面意思对等,而忽视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美食名称中所含的文化负载词在其翻译中更是很难被体现。本文以土家族美食为例,结合传统翻译理论和方法试图寻求一种更加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在实现字面文字对等的同时,也不失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写从整体上呈现出破除传统执念的特征.其《诺顿中国文学选集》重新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某些历史分期,有助于重估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文学史的结构性破执.他在唐诗研究中,由于提出新的意义范畴,为理解唐诗的演变提供新的叙事框架,从而实现文学史在观念上的破执.最后,宇文所安在研究中兼顾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以往文学史叙事的单一性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向当代人展现了唐朝的社会现实,其语言附着了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信息。文章以Giles英译《长恨歌》为例,对译文和源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该诗中文化特质词的翻译处理方法和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分析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李欧梵,上世纪60年代自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负笈美国,1970年获取晗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04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先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相似文献   

19.
典籍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承载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代表作之一,对西方读者而言其描述了一个充斥着浓厚的异域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东方世界。《西游记》的英译,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语料。社会符号学理论以社会和文化为背景考察整个翻译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全方位的研究视角。本文以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如何有效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做到指称意义的准确传递、言内意义的巧妙再现以及语用意义的忠实关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余德泉父子合作的黑麋峰长联英译的得失为例,探讨了对联翻译再现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能,并提供了该联的修改后英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