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指挥棒,随着产教融合逐渐深化,有必要对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程度进行衡量。基于共生理论,利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维度将产教融合成熟度分为五个级别,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全国30所地方高校调研数据显示,平均产教融合成熟度为0.5320,位于规模规范级,说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取得了成效,但具有区域不均衡特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产业集群经济圈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成熟度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未来,政府应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以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地方高校应加强产教融合组织建设以提升资源要素匹配能力,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寻找产教融合绩效提升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文化、地方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两者密切关联、互促互进、共生共荣,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性和协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校地文化互动的视域,以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为案例,深入了解校地文化互动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确立"政府主导、高校主动、机制创新、项目推动"的基本思路,推进校地文化互动、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发展何去何从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通过阐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探讨院系与企业、高校与行业、高校群落与园区等不同层次的共生模式,构建结构多样化的"点""线""网"状共生体,以期达到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最佳共生效率,使得地方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负社会发展赋予其使命的同时逐渐完善自身建设,寻觅一条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产业与教育交互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产教融合是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地方本科高校通过产教融合破除教育与产业关系魔咒,化解所面临的与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边界不清、政策落地不实、协同机制不畅等现实困境。地方本科高校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对"有影响力的"中心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依附短期很难改变。破解制约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障碍应建立"清单机制",赋权社会组织,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将产教融合校企"一条线"升级为政府、企业与学校组成的"铁三角",推动制度供给落地,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借助中心大学力量,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引企入教"改革,完善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教师和工程师"双岗位"聘任、学生和学徒"双身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共商、共建、共享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依据共生学理论,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动提供平台,依托平台企业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以高校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发展,实现共生发展和互动共赢。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对大学而言,它不再仅仅是真理和知识表达的场所,经常会因受到内部的利益纠葛和大学外部力量的牵引而处于尴尬境地。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着价值观念、领导权与话语权、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文化冲突。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冲突需经历隐藏期、暴露期、磨合期、融合期四个阶段。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融合需契约互信,责权明确;尊重差异,建立新型的文化认知;积极互动,注入文化驱动力;制度保障,形成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学院与农村产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由之路。打造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引擎,以农村产业为支撑,政府、高校和企业三元协同、三产共进、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命题,明确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社会生态位,有助于地方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打造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渐凸显,地方政府逐步将引进高校作为拉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出现了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潮.在经济理性逻辑的指引下,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具有以积累人力资本夯实经济发展的理性基础,以繁荣教育事业助推城市联动发展的理性目标,以政校企融合营造产学研共赢的理性模式等特征.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热导致校区过多、城市经济规模与高等教育不匹配等问题.为提升投资高等教育效能,地方政府可从以下路径推进:结合区域发展特点,谋划协同联动布局;协调师资力量分配,巩固教科研团队建设;提升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保证毕业生当地就业比例;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率,加快校企协同合作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与政府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面临多重阻力。地方高校和政府在情感上相互轻视,在发展规划上自成轨迹,在需求供应上相互错位。根结在高校和政府不同的管理体制,各自为阵的发展观念,永不相交的发展路径和合作能力不匹配。应以省级政府为主体,以教育政策变革为方式,以高校切实融入地方政府发展需要为模式,以双赢共建为目的,以政策评估为保障,重新构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合作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合作交流机制,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3.
中小型高校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倾向性与区域适应性,与地方具有天然的共生条件。加快中小型高校共生发展,必须优化共生界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立足地方需求,提高共生度;以对称性互惠合作理念,重塑共生模式与运行机制;围绕服务地方建设,提升中小型高校共生力,拓宽与地方共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产教融合逻辑分界的应用性和学科交叉现实选择的融合性。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模式呈现出“系统性驱动的政府+高校协同育人模式”“个性化驱动的企业+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协同化驱动的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一体化驱动的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未来建设中,要有效提升产教协同融合度、产业需求契合度,真正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实现育人模式与产业需求契合度的不断提升及瓶颈突破;产业定位要精准,学科优势要突出,建设特色要鲜明,以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特色的凝练。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的重要时期,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是目前高校转型发展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向。文章重点讨论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地方优势资源,良好启动"校企协同"模式,对接课内理论与社会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实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校地协同模式是精准扶贫战略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从社会资本视角看,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面临多重约束,内部社会资本稀薄、学校结构网络位置层次低等问题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了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探索了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服务能力。深化校地协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促进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再生产。通过政府对农村职校发展的制度化保障以重构学校社会资本,促进学校内部社会资本再生产,拓展学校外部社会资本,并实现内外部社会资本互动、融合与共生,从而推动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大学城”模式、“服务产业”模式、“借鸡生蛋”模式、“国科大”模式和“逆流西扩”模式。高校异地研究生教育是地方城市与高等学校之间生存或发展需求进行资源交换而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有利于优化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助推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高水平大学办学品牌产生辐射效应。异地办学新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亟须进一步强化引导东部高校到西部开展研究生教育,地方政府应正确把握异地办学新政,促进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加强异地非全过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新型大学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模式的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是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发展平台的创新。"新型大学·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的特殊意义在于,地方本科院校因建在小镇而具有"新型"特质,小镇因地方本科院校的融入而具有"文化"特色。从知识溢出视角看,"新型大学"与"特色小镇"互为知识溢出源,产教城融合和校政企一体是"新型大学·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建筑物空间布局融合、高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融合、园区社区与高校融合,是"新型大学·特色小镇"建设模式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