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隐喻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分析教育隐喻可以使人们清楚地洞察其背后蕴含的理念与价值。通过例举教育即工业生产、教育即医院诊治、教育即人生旅行、教育即农业培育等四种教育隐喻来透视与之相对应的四种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模式,即目标达成模式、诊断反馈模式、过程情境模式、主体参照模式的质的规定性与优缺点,反思在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的必然与应然。  相似文献   

2.
教育隐喻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分析教育隐喻可以使人们清楚地洞察其背后蕴含的理念与价值。通过例举教育即工业生产、教育即医院诊治、教育即人生旅行、教育即农业培育等四种教育隐喻来透视与之相对应的四种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模式,即目标达成模式、诊断反馈模式、过程情境模式、主体参照模式的质的规定性与优缺点,反思在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的必然与应然。  相似文献   

3.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重要教育观,解读其深刻涵义,能够全面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了解其独特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试图从教育隐喻的视角分析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重视对教育中隐喻概念的认识和分析,有助于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和主张。  相似文献   

4.
从"智业时代"的高度,整体看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是"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是"理解信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领会知识",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探索是教育智能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学习改革指出了新的路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智能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意义重大,要深入理解和实施中国政府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实践等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开始产生,而且目前显现的有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此,广大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了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反思,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理论支撑点及现实基础”、“改革的具体内容(即对象)”、“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课程评价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十四五"至203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追求。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理论层面对"何为高质量"进行深度剖析和阐释,也需要实践层面对"何以高质量"展开扎实探索。尽管我们对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还难以准确刻画,但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即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在纵向上考量如何推进各个阶段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横向上探索如何激活各种教育要素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显得格外重要。那么,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师有何要求?课程与教学可以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什么?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下如何改进学生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既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必须要回应的,也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我们邀约相关专家学者,聚焦"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展开专题研讨,具体围绕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诉求、高质量教师素养、高质量课程样态、高质量教学观念、高质量学生评价等展开,特此刊发以飨读者。我们期待这个...  相似文献   

7.
地方师范院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英语师资的重要力量,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挑战,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立足"面向农村基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定位,突出师范性和地方性特色,优化教学内容,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应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立体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定位于农村和农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普通农村学校并不具备成功传授先进农业技术的条件,如果农村教育的改革偏离了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将会使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路途变得更为艰难.农村基础教育既"不能"也"不应该"朝农业技术教育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9.
目前,"绿色教育"一词的基本用法还是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范式。这种用法还停留在实践策略层面,限制了自身的理论前景和实践广度。其实,"绿色教育"是一种教育隐喻。在它的隐喻空间内,潜藏着更多的喻意有待发现和发掘。根据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下三组选择有助于完成这项工作:第一组选择有关问题属性。通过将"绿色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隐喻来使用,可以超越已有的种种意义界限。第二组选择有关问题领域。通过这种选择,"绿色教育"实现了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超越,侧重点由内容主题转向了价值倾向。第三组选择有关发展定位。这种选择强调教育价值倾向的"绿化",进一步提升了"绿色教育"的立意高度,使其指向对整个现代教育的改进和超越。基于这三组逐步递进的选择,"绿色教育"有可能为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钱婷婷 《考试周刊》2014,(11):180-180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活跃元素,成了促使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教育阶段,审美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美"的内涵的特殊性,进行开拓性的梳理与解析,从美的形式、美的经验、美的精神境界等角度对基础教育中的"美"的内涵进行厘清与界定,力求使审美教育在个性化与创新式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有更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阶段的审美教育实践实现创新发展,从教学资源、审美场、审美角度、审美案例、审美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审美教育的五个实践原则,为实践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拓展审美教育的视野,为教学过程与方法提供实践保障,总体提升审美教育的境界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洪缨  罗萍嘉  宁芳 《教育与职业》2012,(29):181-182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强调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是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提炼,是品质的塑造,还是广泛的学科领域的信息接收。文章阐释了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实践意义,分析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泛化"通识教育",从造型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造型"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实践路径,这是对普适性教育的个体把握和具体实践,是不同班主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真实叙写。长期以来,贺华义老师一直对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把这些想法和追求聚焦于努力建构一间"温暖的教室"。"温暖教室"是形象化的教育隐喻,非常符合实践工作者的日常语境,而隐喻往往是对教育的生动深刻表达,这生动深刻表达背后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温暖的教室"就是贺华义老师作为班主任的育人主张,我把"温暖的教室"解  相似文献   

14.
“田园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文试图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田园教育思想的研究,探寻一条有利于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的课改实验中,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接受,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对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当务之急应是强调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即重点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有被"边缘化"和"去师范化"的倾向,教育实践课程存在重视不够、时间缺失,内涵窄化、内容单一,教育实习管理松散、与农村中小学实际相脱节等问题。为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对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教育实践适应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实践质量。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人类学的“成长”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人类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人类学的个体成长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教育人类学的"震撼"隐喻,喻指个体成长中的震撼经历。对教师而言,"境遇性"就是重要的震撼经历。教育人类学的"沉醉"隐喻,指的是人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对教师而言,"沉醉"意味着教师的非理性投入精神。教育人类学的"民族"隐喻,指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深受文化的影响。为此,要突出教师发展的"文化性"。教育人类学"自由"隐喻认为个体发展是自主的。因此,它突出教师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三项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的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从对"是"的认识延伸至对"应该"与"做"的全面把握,实现与教育实践和谐、理性地统一起来,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的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提升教育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基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的"体验–提升–实践–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整合基础教育研究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并为深化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构产学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