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革命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探讨与研究李大钊关于青年教育的主张、内容和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李大钊认为,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必须通过共产主义教育和社会革命实践,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青年教育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也是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清迎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2):48-52,73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经历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斗争是他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形成的缘由。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工人群众的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党的思想、方法,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三大特色。了解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及其特色,对于当前广大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狱中自述》是李大钊同志的最后遗文。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在监狱中,李大钊利用敌人让他写供状的机会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一篇二千八百多字的《狱中自述》。他一共写了三稿,三稿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文字有详有略。李大钊在"自述"中回顾了自己壮烈的、革命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伟大抱负。从"自述"中看到:在敌人的酷刑摧残下,李大钊无所畏惧,坚持革命的原则,掌握斗争的策略,身陷囹圄,仍然一心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再造"和"振兴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化演进历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化轨迹:从理论介绍到接受信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自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革命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成长于燕赵文化的沃土,地域文化对李大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光辉业绩中蕴藏着燕赵文化的优良传统。燕赵文化的风骨与共产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体现于李大钊一身。燕赵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孕育了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和献身精神为燕赵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李大钊(1889——1927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在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并用来观察国家命运和指导革命实践,用来教育中国人民和广大青年的卓越革命导师和人民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革命理论与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一起,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方是李大钊的故乡,也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这片热土上,他领导和创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思想体系是在"主义-政党-道路"的逻辑架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大钊在"人生"探索中恪守"主义"的信仰,坚持"主义"的自信,在探寻"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故而"主义"乃是李大钊思想体系的逻辑支点,而"主义"的探索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线索。李大钊一直将"政党"作为考量的对象,从学理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阐明"政党"与政治变革的逻辑关联,汲取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领导政治革命的成功经验,并在五四时代的推进下基于"团体训练"理念创建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在"政党联合"思想基础上从事创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工作,故而政党思想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大钊承继新文化运动由个人解放而进至社会改造的方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将社会改造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主要议题,并在"走向社会"的时代浪潮中主动地选择了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概而言之,"人生""政治""社会"是李大钊思想体系中的关键词,并衍化出"主义"→"政党"→"道路"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起李大钊思想体系的大厦。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探求新的救国之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逐渐显现的弊端,将目光转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指导,从社会主义中探索出路。该时期,李大钊在撰写理论著作和文章的同时还运用小说这一文体,以生动、跌宕的情节,将他的革命理念向大众传播。《雪地冰天两少年》是李大钊思想转型期表达政治诉求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阐发了他对西北地区开发的构思,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前瞻性思考,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而作为其优秀品质在革命实践中升华的李大钊精神,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李大钊精神的价值进行了现实解读,充分挖掘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作用,并探究了通过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创始人,李大钊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阶级状况和革命对象与动力、革命前途等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李大钊的国情思想,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是党在早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李大钊的国情观虽然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而提出的,但是其中"所含真理,历久不渝"。研究李大钊国情思想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今中国的实际和国情,进而从特殊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革命实践中铸就的大钊精神,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关于政党问题的认识演变,是从崇拜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立宪政体、政党政治,到逐渐对它怀疑和失望的过程;是对中国的北洋政府从幻想到失望和抨击,对当时中国的各派政党则从有时否定和讥讽,有时规劝和肯定,最后则逐渐失望的过程;也是逐步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排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缠绕,逐步认识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特别是认识在中国建立新的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必要性的过程。在这种思想演变的过程中,李大钊于1920年初与陈独秀“相约建党”,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却不是太深厚。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出的新结论,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铺奠了最初的基石.他在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祖国命运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正是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宣传中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而中共的诞生,则是对由十月革命发端的新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最直接的回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党工作,他站在中国革命有所附托的高度提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并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