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身份关联让狂人形象成为鲁迅的表达凭借。对《呐喊·自序》与《狂人日记》的相关事件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与狂人的"梦"与"寂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呐喊》所传递出的"救人"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六十多年来,尽管人们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但在对“狂人”形象的认识上始终不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而正确认识“狂人”的形象,则是进一  相似文献   

6.
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些下层社会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或农民、或小市民、或小知识分子、妇女、孩子。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阿Q列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先生以锐利、深邃的眼光,以小见大,借助这些"小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来寓示更大的社会思想内涵,使"小人物"起到了不小的作  相似文献   

7.
(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九七九年,为了参加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重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那篇文章中,我先提到那所谓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实在是大革文化与文化人的命,迫使每一个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都会成为狂人的运动;而后我又怀念起我的朋友王任叔同志被迫害致死的一些情况,从而寄予许多气愤、同情与感慨。我不妨把原文抄录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其叙事别出心裁,却又暗含深意。首先,从叙事主体来看,"余"不仅是"我"日记的编撰者,更是"我"的呐喊助威者;其次,从叙事空间来看,狂人日记中所营造的"铁皮屋子"其实是现实复杂网状世界的投射,现实中冲破"铁皮屋子"的战斗更为艰巨;最后,从叙事模式来看,狂人的内心独白取代了以往以动作行为的变化来带动情节发展的模式,狂人的独白越痛苦,对社会的抨击更有力,鲁迅的呐喊便更为振聋发聩。《狂人日记》的叙事背后是真实鲁迅的匠心独运,也是他生命精华的积淀。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孔乙己》自发表至今已近百年,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之后塑造的第二个病态社会里的经典中国病人形象。《孔乙己》尽管隔着久远的时空,却依然无法阻挡它那迅速而又逼人的深刻性。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  相似文献   

13.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谈到修订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问题时,有人主张对其中不规范的语句,要加以修改。对这主张本身,笔者并无意见。但为说明这主张而举的例子,我以为不能列入“不规范”之中。例之一说:《狂人日记》中的“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应改为“我在无意之中未必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两相比较,是原文好呢,还是改文好呢?如果孤立地看,似乎改文合乎语序,自然一些;但我们要考虑到这话是狂人说的,那就还是原文为妙!因为它是出自狂人之口!如果把狂人所有“不规范”的话都“规范”起来,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生存描述为非本真的与本真的两种样式:前者称为沉沦,沉溺于世;后者则是从沉沦中超脱出来,回归本身,回归最本己的能在。沉沦的现身情态是"怕",后者的现身情态即是"畏"。畏乃是此在实现其两种存在样式转换的"别具一格"的展开状态。海氏详细论述了畏与怕的种种存在关联,畏于"无"中启示出"有"(此在之本真能在)的复杂情形。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以文学的或诗的书写映证了海德格尔关于怕与畏的思考,小说始于狂人就近生存的莫名的怕,就怕而展开生存之思,思及世人的"吃人"心思,思及一部民族仁义道德遮蔽下的"吃人"历史,思及这部历史残忍的吃人方式。这样就使狂人深陷于"无"的存在境域中了,亦使狂人于无中看到了"有",看到了本己能在的"真的人",从而发出他朝向现代的"呐喊"来。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畏的展开状态。  相似文献   

16.
狂人,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正文中是五四时期具有先进思想水平的“精神界之战士”,反封建的民主斗士;而小序中又说病愈“赴某地候补矣。”有人提出:那么,狂人是病中觉醒反抗、病愈却妥协从政了!这一人物形象是否前后分裂,全文思想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到底谁是疯子入手,从"狂人疯"和"我们疯"两个维度进行探究,最后结合鲁迅生平得出狂人形象的真正意义和《狂人日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一个神话,其所塑造的狂人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指向的符号人。他是多种人、多种心理、多种文化、多种趋向的集合和代码。鲁迅通过狂人形象的塑造,融合了鲁迅对人生、文化和世界的多种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素材来源,认为,陈独秀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面貌对鲁迅构思“狂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