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两党的合作情况。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相互配合,共同牵制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进攻;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依然维持合作关系,只是合作效果受到国共摩擦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八年中,国共两党都在敌后领导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两党在开展游击战的决策时间上存在先后差异,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正式确立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方针,国民党则在1937年冬据白崇禧提议而作出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决策。由于双方决策时间不同,影响了两党对游击战的实施和时机的把握,从而使得两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及结局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四师游击健儿,在开创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把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灵活地运用于平原地区,结合黄淮平原的实际作战经验,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平原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对于指导第四师坚持豫皖苏边平原地区的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出大量军队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遭到失败。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阶级本质是根本原因。阶级本质决定了国民党军队脱离民众、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战术错误,最终导致国民党的游击战失败。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创立和发展的游击战在广袤的敌后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游击战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对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的武器来源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组织的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除在正面战场进行正规战外,还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扰袭日军后方,牵制、消耗敌人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由于国民党对敌后游击战的战略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战略战术、根据地建设、技战术素质及政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敌后游击战的要求,加上其军队自身的腐败,导致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日趋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主要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作战方针及演变。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其具体作战方针则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着重论述“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两个作战方针及前向后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这一思想,开始提出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臻于,本着重探讨了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思想及其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对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史研究,拓宽抗战史的研究领域,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抗联的后期斗争方式与当时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体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群游击斗争形式,为抗日游击战争史增添了新的一页。文章从东北抗联后期斗争战略战术转变、实施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1939年2月国共两党在湖南南岳合作开办了南岳游干班,该班是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也是统一战线维系巩固的表现之一。在1939年2月到1940年3月的存在期间,该班培养了数千名抗日游击干部,对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抗战胜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党的携手合作,研究其合作办班之因便显得很突出。两党基于抵御外侮维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需要、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的需要、自树形象争取民众扩大影响的需要而合作办班,将对其做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罗山独立团是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东北道委直接掌握的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罗山独立团与其他地方武装一起,构成苏区革命的地方武装防御力量体系。三年中,罗山独立团先后四次组建或重建,是大别山区革命力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斗争精神的缩影。罗山独立团作为红二十八军重要的后备补充力量,在游击战中同时发挥着主力红军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罗山独立团的历史表明,地方革命武装建设与正规红军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以独立团和便衣队为代表的双层中的多层与多样化武装形式是游击战环境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既在正面战场作战,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但国民党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既抗日又反共,不敢真正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其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也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15.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规模改造平原地形,开展拆城运动,拆除县城城墙。狭义地讲,拆城运动从1937年底延续到1938年秋季,广义上讲则从1937年底延续到抗战结束,它将"不利于我、有利于敌"的客观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略条件,形成平原抗日游击战特有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都在抗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导致两党敌后抗战的结果迥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党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他很早就认为日本必将侵华。基于这一认识,他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具体国情的分析,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观点。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持久战的战术思想,包括速决战与持久战、运动战及游击战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完善了持久战思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中共根据新时期的战争特点,及时地作出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转变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华北地区兴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日游击战争。重创了敌军,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