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民族地区“乡政村治”模式日渐暴露出的新问题直接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后续发展,如何创新治理模式,走出乡村治理困境,既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笔者在全面归纳各种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的“参与式“治理的典型个案,力求阐明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在社会结构和政治心理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取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方法,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依赖,提出"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普洱市倚象镇L村发现,当前L村在乡村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民族地区需要从强化党建引领、增强产业品牌效应、激活乡土文化、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乡村文化治理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并且得出城乡二元经济政策正是造成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根源。最后,结合我国现实,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乡村治理的最深层"底色",是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也是乡村治理的希望。从学科史的角度对现代化理论进行缕析,进而探讨将现代化理论引入乡村治理研究的可能路径,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方法论突破提供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重构基层权力运行体系、探索“三治结合”新举措、健全决策机制和工作方法,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创新治理手段等,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不够、权责不明、体制机制不全、“三治结合”路径不足、考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完善和落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探索“三治结合”有效路径、健全乡村治理考评和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徐林 《河南教育》2022,(7):16-18
目前,我国农村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计划的关键性保障。本研究以提升乡村教育治理的成效为导向,梳理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治理服务体系模型,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实施路径,旨在提升乡村教育治理能力,丰富相关学理和实践逻辑,实现乡村教育治理从经验治理到数据治理,由教育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全面提升乡村教育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0.
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党着眼于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有哪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自治、法治、德治如何协调和搭配?这些都是关系我国乡村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整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台州市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寻找释困的路径,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回溯“村治”历史 ,重释“村治”概念 ,力图构架作为一种可能性研究范式的“村治”论域 ,即以关照农村社会公共权力为主线 ,广泛辐射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在此定义域内 ,本文对当前我国的村治研究作了分层面评述 ,并对确立村治研究范式的方法与步骤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纠纷调解机制嵌入在乡村治理实践的结构性变迁之中,并随着乡村治理逻辑的演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对浙东先锋村纠纷调解实践变迁的政治人类学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日益彰显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影响,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开始更多地使用策略性调解手段,放弃了对地方性文化共识中纠纷调解规范的严格遵守,而且纠纷调解越来越重视暂时性"息讼"协议的达成,其实践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发展态势。后税费时代,富人当政之后的农村纠纷调解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权力严重受限的农村基层组织不得不采取以现代法律为内在基准,以面子、人情和金钱等可控资源为策略性调解手段的办法来解决村民纠纷。而农村纠纷调解的依附性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4.
村庄治理结构是影响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村庄治理结构类型在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方式上有着显著性差异。稳定的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首要前提。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权威结构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理顺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以及扩大村民参与是完善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调查分析农村的社会矛盾,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求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农村初始改革的关键起点.从"治理"的视角出发考察农村20年制度变迁,认为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建构着一条"自我强化"的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与"治理转型"的互赖过程(1)通过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而形成农民自我治理的发展;(2)经治理的传递性而促使国家层面的治理变迁.因此,"路径依赖"使改革积累了巨大绩效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类型的多样化。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乡土社会结构相适应,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又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法实现,乡土社会出现了治理的衰微。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更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8.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根本目标。针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指出该省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并探讨了此项建设从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四大路径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力求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缩短城乡经济差距,改善农村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也已成为农村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山东为例,对山东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