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生命哲学同生态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对美的期盼,也是一篇对生命及生命关系的赞歌。"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是鲁迅的生命渴求,也是鲁迅的生态理想,更是鲁迅衡量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标准。鲁迅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相似文献   

4.
<野草>一书,几乎给每位读者都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不仅在于该书深邃曲折的思想情感,也在于该书凸显出富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为矛盾对立的结构方式、梦境营构的意识流露、荒诞意象的独特塑造,其言说策略之曲折,下笔之艰深,用意之重力,也是鲁迅其他作品里所没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诗集,诗集里透发了鲁迅对“爱”的理解和独特阐释。通过分析鲁迅对孩子、青年、老者等三个群体的不同态度,可以窥测先生深藏不漏、面貌各异的“爱”的哲学,展现鲁迅鲜为人知的较为亲切、慈爱、温柔的一面,从而更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9.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10.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对鲁迅的《好的故事》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多种感官以及以往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在学生体会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保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野草》不是鲁迅个人命运的象征,也不像一些人所批评的——态度“悲观”、“彷徨”,是“苦闷之讴”,其24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一以贯之的共同主旨——对社会现实及历史传统的批判反抗和对反抗者斗争精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15.
<野草>言说方式的自由无拘、思维行走中对生存论哲学的敏感以及"绝望的抗战"中的主体精神重建等,呈现出浓厚的审美现代性特征.<野草>对个体生命悖论的思索,是专制政体下争夺人格的一种抗争,是一种以追寻人生的现实与理想在个体性存在中的统一为特征的审美超越,富有极亮丽的人性色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鲁迅《野草》中《过客》一篇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指出这篇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使其具有深层蕴含。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野草》与周作人的《雨天的书》,这两部作品集都写于五四退潮时期,都是时值二人在创作上需要新的调整蜕变时期,给予后人瑰丽的精神财富。本文就创作体式、创作手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品格、精神品格、心理追求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20.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