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二人的交谊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过程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笺释李商隐赠杜牧两首诗的基础上,探讨二人深厚的交谊,进而挖掘他们诗歌精神的相似之处。并进一步论述晚唐这一大的诗歌环境的总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两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考察,论述与这一年代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诗人本身的处境以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窥视其更为深沉的内涵。二,笺释李商隐《杜司勋》诗,侧重于二人交谊的阐发,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伤春伤别”的情思。三,笺释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侧重于李商隐对杜牧诗的推崇与评价,进而论述杜牧诗歌的地位。全文试图从两首诗生发开去,初步探讨诗人的交谊对其诗风以及诗坛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造与南宋中兴网大家生活于同一时代,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均有交往,而与范成大交谊最深。陈、范二人交往之情事,主要体现于他们的唱和诗词中。考二人之往来与唱和之作,均发生于陈造主教吴门与范成大暮年归养之时。陈造的诗作,也为我们了解范成大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个性、政治观、文艺观诸方面分析了梅、欧二人交谊的基础。以下两部分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对梅、欧交谊的两段公案,作了具体深入的考察辨证,澄清了一些前人的误解与谬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清代常州名士黄仲则与洪亮吉的生平经历,梳理了其相识、相交乃至相知的全过程,分析了其友谊生发的主客观因素及其交谊特质,籍此了解乾嘉时期常州名士问交谊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与刘师培都是晚清国粹大潮中的大师级学者和政治上的活跃人物,二人学术造诣深厚,志趣相近,在交谊上经历了从友善到分道扬镳的过程.对于刘师培背叛革命,学界聚讼纷纭,但大多忽略了章太炎的责任.在学术上,二人致力于驱散儒家经学的神圣光环,开创了近百年来理性研究经学的先河,此外,对近代诸子学、史学等学科也颇有贡献.在思想方面,二人均以国粹派学者信仰无政府主义,并将分属于保守和激进的这两个范畴相辅相成地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其思想的深邃,还是矛盾?实在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6.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7.
无念与李贽     
在李贽后半生的活动中,无念是一位重要人物,但是关于他的介绍却极少。本通过考察,对无念与李贽的交谊进行了细致的勾勒,并对他们交谊中的思想基础及后来疏远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袁枚与法式善同为乾嘉诗坛的领袖人物,其"随园"与"诗龛"分别成为当时南、北方诗学活动中心。但二人从未会面,交往信札亦大多散佚。国家图书馆现存法式善编撰的《诗龛声闻集》收录了袁枚佚诗二首与佚札一通,据此并结合二人的诗文集来考察二人的交谊,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二人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9.
惠洪和黄庭坚有两度交往,二人初识于南康,第二次则由于黄庭坚晚年遭贬,与惠洪遇于湘中,并有一月之谊。惠洪求名心切,曾伪造山谷赠己诗以张大声名,由此遭到后人的诟病。他与《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其他人亦多有交往,而诗、禅乃为他们交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陆机与庾信都出生于豪门望族,年少即有才名,都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都曾由南入北,身经动乱时代,二人具备了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由于二人不同的入北"方式"和现实处境、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文学观念,引起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诸多差别,通过比较他们入北后赋作中"乡关之思"的不同表现,还可以反映出士族文人在特殊经历后带来的文学创作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与西化激烈碰撞的大变革时期,郑孝胥和张謇作为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时代的士人代表,在近代史上均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二人因政治选择不同而分道扬镳,但他们的交谊活动为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梳理张謇和郑孝胥之间的实业活动,分析双方在实业思想上的创新和对近代中国实业前进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以阐释在近代化大潮下中国实业的创新与突破,窥探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陈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的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过去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学事业上的共同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的积极选择,并且得到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贽与韩愈年辈相接,且有座主门生之谊,而现存文献并没有二人直接的文字交往。考察韩、陆之关系,非仅仅止于二人交谊之薄厚,亦关乎中唐复杂政局及文学发展之内在因缘。陆贽非凡的经历和杰出的才能,颇易引起韩愈的认同。而陆氏儒学纯粹。与韩愈有着相近的思想基础,亦便于认同与接受。陆贽幼年孤苦,勤学自励,终以一介书生而位极人臣,不同于梁肃等文人,给一生求仕宦的韩愈树立了切近的人生榜样。此外,陆贽赋予了传统骈文新的生命活力,以其巨大的创作成就,启迪了韩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的十余首诗体现了他对弘一大师的高度敬重。弘一大师在世时,马一浮直接或者间接写给他的诗,涉及赠别、题赞、祝寿等几个方面,是他们两人生前交谊的集中体现。弘一大师辞世的讣闻传来,马一浮悲痛难抑,接连写下好几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意。抗日战争胜利后,马一浮返回杭州,他又写了多首怀念弘一大师的诗。马一浮致弘一大师的诸多诗篇,固然是二人相互欣赏、相互推崇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儒学与佛教在实现自身形态近代化蜕变过程中惺惺相惜、同舟共济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金晓邨(金景芳)和金静庵(金毓黻)是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相识、相知,进而结成"甘苦与共,学兼师友"之谊。文中根据二人关于彼此交往之记述,对两位史学名家之间之交谊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6.
五四期间,杜威和罗素的在华经历和学术活动表明,他们均对中国的学术事业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们二人的在华际遇却迥然相异。其中,杜威、罗素各自学说对中国的不同影响、改造中国社会的不同主张,以及哲学思想的大相径庭,是造成二人在华不同际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篇。两篇文章及其作者范中淹和欧阳修在很多地方值得比较研究。二人的生活经历颇为相似,他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命运则一同随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共浮沉。经历了"文人参政"的失败,二人终归"文人"和"文章",历史给了他们多一份忧国忧民的感怀,也给世人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苏轼与毕仲游的交往历史,发掘了毕仲游生卒年的确切材料,为确定毕仲游的准确活动年代提出了较为可信的依据,得出了毕仲游为苏门人士之一的崭新结论。文章还对二人交谊的思想基础和文学基础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恩寿与王闿运同为晚清著名文人。二人身份、经历近似,互相许为"文字交",保持长达近四十年的交游与友谊。然而这对文字交竟然少有诗文来往,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二人身份经历类似,声名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二人成就高低不同,更在于他们的人生选择与志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金晓郝(金景芳)和金静庵(金毓黻)是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相识、相知。进而结成“甘苦与共。学兼师友”之谊。文中根据二人关于彼此交往之记述。对两位史学名家之间之交谊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