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宋介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五四运动后,在与李大钊的密切交往中,宋介深受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其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倾向社会主义并主张社会革命。宋介及其主编的《曙光》杂志对五四运动后期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其中也有些不正确、不彻底的观点。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的社会史发展问题及社会文化问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三个春天,我们迎来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枷锁,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进一步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拓了一个新的局面。六十年过去了,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武器,经过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军。抚今忆昔,使人们不禁深深地怀念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中发表的大量文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支持、指导了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四个方面为五四运动的发动、发展、胜利及中共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运动中,鲁迅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精神,成为新文化革命运动的英勇旗手。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队伍的大分化、大改组中,他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一边,继续战斗,冲锋陷阵,为保卫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成果,同各种复辟、倒退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论述了李大钊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创立过程中的杰出贡献 :他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强调中国革命必须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积极领导五四运动 ,号召“反抗侵略主义 ,反抗强盗世界” ,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 ;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大导师 ;首倡建党 ,是筹备召开“一大”的实际发起人。李大钊是我党当之无愧的主要创始人 ,人民将永远铭记他。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无论是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都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发祥地,从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到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直到在五四运动中冲锋陷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五四运动划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掀起了中国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五四”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仍然是曲折的,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解放的大道。五四运动既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主流的新文化运动。两者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而且是五四运动中宣传马列主义的主将。他热情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真理,为推进中国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历程上,陈独秀、李大钊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出要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奠基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他在思想上对新文化运动起了引领作用;他积极创作白话文作品,用实际行动支持新文化运动;他通过凝练文艺理论,对新文化运动实践起了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在非基督教运动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不仅直接推动了非宗教大同盟的成立和非基督教运动的蓬勃发展,还撰写了大量文章批判宗教信仰及其教义的弊端,回应宗教信仰与思想自由关系的论争,为非基督教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观念,总结学革命的得失,展望新学的情景,介绍西方学的进步观念,倡导平民主义学,为中国现代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开辟了道路。李大钊是中国现代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前,五四纪念文本对李大钊的形象建构,集中在政治维度单方面:李大钊是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英勇的突击兵"。改革开放后,五四纪念文本对李大钊的形象建构,集中在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两方面:李大钊既是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又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这一转变,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后对李大钊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另一方面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虽然基于其个人的历史活动和贡献,但同时也受到时代主题、话语体系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认识这一转变并分析其原因,既可缅怀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亦可见证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话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李大钊率先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非凡意义,继而成为中国“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到1920年,李大钊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把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并与陈一起影响和团结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由此可以说,李大钊堪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亦堪称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思想体系是在"主义-政党-道路"的逻辑架构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大钊在"人生"探索中恪守"主义"的信仰,坚持"主义"的自信,在探寻"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故而"主义"乃是李大钊思想体系的逻辑支点,而"主义"的探索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基本线索。李大钊一直将"政党"作为考量的对象,从学理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中阐明"政党"与政治变革的逻辑关联,汲取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领导政治革命的成功经验,并在五四时代的推进下基于"团体训练"理念创建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在"政党联合"思想基础上从事创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工作,故而政党思想也就成为李大钊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大钊承继新文化运动由个人解放而进至社会改造的方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将社会改造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主要议题,并在"走向社会"的时代浪潮中主动地选择了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概而言之,"人生""政治""社会"是李大钊思想体系中的关键词,并衍化出"主义"→"政党"→"道路"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起李大钊思想体系的大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李大钊一直关注青年问题,他以极大的热情唤起青年的觉醒,鼓励青年要投身社会,树立政治理想,以劳工为师,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改变社会的有生力量。李大钊还为青年争取权利,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较早提出了青年全面发展的主张。李大钊的青年观对于当今青年的健康成长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