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孟子·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相似文献   

2.
《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是关于中国历史学起源与性质的最早论述。本文认为,孟子之“诗”,是在指代讽谏劝正之辞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迹熄诗亡”之说实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周室寝微,政由方伯,公卿列士献诗讽谏制度荡然不存,讽谏劝正之辞不再被陈于王廷并因此走向衰亡;讽谏之诗衰亡了,以微言立大旨、寓损贬之义于其中的《春秋》于是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严行健 《文教资料》2011,(36):42-43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过“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即面对当时“礼崩乐坏”道德衰退的局面,孔子欲通过寄寓褒贬于史书之中,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重新振起道德的基础。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过“六经皆史”,按这个标准,《诗经》也可以算是一部历史,其中的民族史诗便是其中代表,当然,《诗经》的历史的性质自然不如《春秋》强。然而,从其中体现的思想来看,两者还是相承接的。  相似文献   

4.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6.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史书的通称,墨子说的“百国春秋”,即指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国史。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意谓西周圣王采诗之事消失以后。象《诗经》之类的著作也就没有了;《诗经》之类的著作没了《春秋》之类的历史书籍就产生了。这些历史书籍所记的皆为齐桓公、晋文公等争霸。主事,所用的都是一般史书的笔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春秋》,乃专指孔子编修的、自汉以来被历代认定为“六经”之一的“鲁之《春秋》”。孔子自己亦云:“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他的意思是说,诸侯各国史书褒善贬恶的大义我都私下取来写进鲁国的《春秋》里了。  相似文献   

7.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作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8.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自,一向众说纷纭、难有定见。通过对齐诗的特征和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这也意味着,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孟子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先秦]《孟子·尽心下》  相似文献   

10.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在,一向众说纷纭.文章认为,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并肯定了孟子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