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2.
高中三册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下称“教参”)。对课文《五蠢》的几处注释或译文,均觉有欠妥之处,特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故人重之”课文第三段有个复句:“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把“故人重之”译为“同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此译欠当。复句第一个层次,根据古之天子养薄而劳  相似文献   

3.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蟗》文中“故人重之”一句,《教学参考书》里译为:“旧时相识者也很敬重他们。”此译句不确。“故人”不是一个词,不能释作“旧时相识者”。它是两个词,应解作“所以人们”;“重”不是“敬重”,而是“看重”;“之”不是“他仃”,而是“它  相似文献   

5.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参考书,对《五(?)》一文中的“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一句是这样翻译的:“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其中将“故人重之”译作“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当。要正确地翻译“故人重之”,首先要理解“故人”两字的意义。《参考书》将“故人”两字译为“旧时相识者”,显然将它当作一个双音的合成词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故人”两字以双音合成词来使用,最早约见于汉代作  相似文献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8.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9.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在使用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词句课本、“教参”注释欠确,有的难度较高的词句还未予注释。这里提出来,以求得编注者和广大教师的赐正。《非攻》 1.今至大力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却”。此“从而”不是现代汉语中连词的“从而”,“从”是“跟从”,“而”连接两个连贯的动作。“从而誉之”可译为“跟着他,还要去称赞他”。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全句课本注为:“在辨别义与不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因为它们虽然非常势利,■但究竟还有些像狼,■带着野性,■不至于如此骑墙(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此多重复句的划分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参》。我们推想《教参》的编写者之所以将第一重划分在①分句与②③④⑤⑥分句之间,大概是看到了②分句与③④⑤⑥分句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却未曾料到有两个问题也与之俱来了。其一,如果说第一重关系划分在①分句就不仅与②分句有假设关系,而且与③④⑤⑥分句之间也应有  相似文献   

12.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3.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教学高中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时,参阅了一些参考书,对其中关于“如”、“欲”两个字的训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分别说明如下。 先淡“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中学语文教参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可以向曹操投降,像你就不可以。”黄大荣、邱漱因等人编撰的《古文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来说可以投降曹操,像  相似文献   

16.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17.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19.
苏轼《石钟山记》中分析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时,其中提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语教参》将这句译为:“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虽”释为“虽然”。这样解释,貌似可通,联系全篇,却有碍文意。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