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这是古今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近代社会心理学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动机,动机出自人的需要。我国古代不少贤哲,对此都有过论述,其中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就是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柳宗元被贬后的复杂心态及行为反应的分析,认为被贬谪后的柳宗元对待挫折是采取了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反应。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行为方式,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学创作,绕过难于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障碍,继续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而呼唤呐喊,最终实现了“取贵于后”的人生价值。因而,他不是一受挫折即一蹶不振的懦夫,而是在失败后依然坚持斗争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3.
关于柳宗元被贬后对待挫折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柳宗元被贬后的复杂心态及行为反应的分析,认为被贬谪后的柳宗元对待挫折是采取了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反应.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行为方式,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学创作,绕过难于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障碍,继续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而呼唤呐喊,最终实现了"取贵于后"的人生价值.因而,他不是一受挫折即一蹶不振的懦夫,而是在失败后依然坚持斗争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柳宗元被贬后的复杂心态及行为反应的分析,认为被贬谪后的柳宗元对待挫折是采了了积极进取的建设性反应,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行为方式,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学创作,绕过难于在官场上有所作为的障碍,继续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而呼唤呐喊,最终实现了“取贵于后”的人生价值,因而,他不是一受挫折即一蹶不振的懦夫,而是在失败后依然坚持斗争的成功者。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773—819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许多书、序、箴、铭和其他著作中,阐明了他的师道观点。 谁能为师?这是古今贤哲对教育提出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孔子提出“三行人,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学无常师,择其善者能者为师。韩愈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韩愈也认为人人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有些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呈现出复杂多变性。有些教师在通向自己奋斗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一些自己感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从而产生出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状态,这就是教师的心理挫折。  例如,教师的工作地位和性质造成教师强烈的成就需要,他们一般都以自己的学生在德才上的成长作为自己事业成就的重要标志。但是事实上一个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无数的正反因素的制约,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才能显出其效果。而任何一位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因素的控制是有限的,教育失败…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A5):20-21
<正>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启者。他作为一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当我们慢慢揭开历史的面纱,希望探索更多背景时,我们发现除此之外推崇的还有很多,特别是他的友情观,在当今社会富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柳宗元家世显赫。祖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祖上世代为官,从汉代到唐,柳氏家族担任过尚书、中书令等要职,封公的就有三人,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即今山西永济)人。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在文学、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和诗文作品,至今在国内外仍具有重大影响。柳宗元在学术思想方面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是同他具有一个坚定的原则相联系着。他注重“生人之意”,反对“藩镇聚敛”。就是说,他反对藩镇拥兵割据,肆意剥刻百姓,这是一种维护中央集权的爱国思想。尽管这种思想具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1804—1872)是十九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抨击宗教神学和批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3页)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费尔巴哈从根本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创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曾经形象地指出过:“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  相似文献   

10.
面对改革创新的艰巨任务,教师应在坚持正确发展观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己科学的限度观:明确教育的"有限度性",恪守教师的"最低限度",追求教学的"最大限度",防止教育的"无意过度",享受发展的"超越限度".教师确立科学合理的限度观.必须坚持实践的原则.教师的限度观要在实践和感悟中去寻求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773—819)出生在唐代长安,就中华文化形态学来讲,他是在中原华夏文化中茁壮成长的。他33岁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后贬居永州。永州地处荆楚南越之间,正是楚文化的洞庭湖南部基地。如果说,楚文化是以主源祝融,干流华夏文化,支流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张正明《楚文化史》)而成的话,柳宗元就是从中原华夏文化,进入到楚文化的次腹地永州,既与楚文化,又与古越文化的遗风,朝夕与共,整整十年。屈原(约前304—前278)是战国时代楚人,他是在楚文化心腹地成长壮大的。现在谈谈屈、柳两人的文学创作思维,在楚文化的孕育和薰陶下,既有共同认可,又有不同折射。  相似文献   

12.
人的心理挫折是在挫折情境中产生的。  人的行动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的产生又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饿了需要食物,渴了需要喝水,这是生理上的需要;与人交往需要理解、尊重,工作学习需要理想的支持和精神的寄托,这是心理上的需要。正是由于需要的多样性,才导致了人的动机和行动的多样性。人的行动在实现其动机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情境:一种是顺利地实现了目标,满足了需要,这时就构成了一幅成功情境;另一种是遇到干扰障碍,尽管付出努力,想尽办法,但仍束手无策,万般无奈。这时,目标受阻,需要无法实现,便形成了另一种…  相似文献   

13.
一、挫折心理挫折一词在心理学中是指主体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引起挫折的原因很多,总体可分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类。主观原因表现为主体的目标期望值高于现实值,而主体的能力又不足以实现这过高的期望。客观原因包括外界  相似文献   

14.
三仙姑是《小二黑结婚》中的重要人物,其他人物和事件无不与她发生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对三仙姑的心理进行探讨,分析她的心理轨迹,即补偿心理→嫉妒心理→心理调适,对理解这个人物和小说的内在意蕴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主体高度集中紧张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复杂的行为过程,对写作过程中精神活动的复杂情形,对主体的创造性功能,只是到了现代,由于心理学说的发展,心理奥秘逐渐被揭示和认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立和发展,人们才排除了“神灵”、“性灵”、“灵感”、“天才”种种唯心主义的假说,而给予唯物的科学的说明。 解剖任何的写作实践,都毫无例外地发现,所有写作活动都包含了这样两个过程:一是主体积累生活印象(这是写作主体观察、体验、感受生活的结果),二是对这些印象进行生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在谈论心理平衡或失衡的问题。那么何谓心理平衡呢?一般说来,心理平衡是指主体经过努力之后,使其各种情绪和情感的强弱与深浅均处于限度适中的范围之内,这就是心理平衡。如心情的愉悦、满意,或平衡、和谐,这就是心理平衡的表现。这时即使产生一些否定性情感,只要它不超出“适中”的限度,平衡也能得到保持,如忧伤而只是淡淡的,不满而只是略微的,担心而只是些许的,这也是心理平衡。然而,一旦超出限度,由“淡淡”渐而忧郁、痛苦,或由“略略”发展成  相似文献   

17.
试谈管理中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指人体在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特点,是由人的机体组织所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指人在社会方面的特点,是由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各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假设”,或称“人性观”,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哲学的,是指有关对人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柳宗元对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介绍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哲学主张,在明确这一主张的落脚点在于天不能干预人事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探讨了种种社会历史现象,以人具有自然之性和天命之性,自然之性的“人欲”形成“生人之意”,天命之性的“明”与“志”产生有道德的人,二者共同支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论证了柳宗元对于社会历史演变的看法,即他的关于“势”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试论柳宗元的天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唐代以前的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论证天有意志,天是人类社会的主宰;天和人有某种感应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人合一”,最后通向有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天是客观的自然界,它没有意志,更不能主宰人类社会,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坚持了无神论。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前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的文学批评,绝大部分写于永州。 柳宗元被贬永州,名为“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经索,处则若关桎梧”,尤其是,他在“众党人中,罪状最甚”,政敌们“协心同攻”,使他“渐成怪民”。然而他的心并没有死,“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他知道自己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于是只好转而读百家书,愤而作文。他相信“辅时及物之道,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