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活劳动是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外在体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人的价值创造,探析劳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依据,积极引导人的价值创造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活劳动是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外在体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人的价值创造,探析劳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依据,积极引导人的价值创造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弘扬健康的人性、维护个体的现实生存权力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针对中世纪教会与封建势力的压迫,人文主义者歌颂人的价值与尊严;肯定入对自身生活的开拓与创造;赞美爱情;揄畅知识,反对话候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揭露各种反人性力量对现实人生幸福的扼杀。人文主义文学能成为欧洲文化史上的壮美风景,是由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它也许含有某些遗憾,但它的魅力将永恒存在。  相似文献   

8.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为全球化进行价值定向的时代课题。人教育必须超越物质功利主义、科技理性等为核心的现实化,而最根本的则是首先必须超越自身的偏狭,找回失落的人精神并重构新的人精神,才能发挥其化批判、选择、传播和创造功能,承担起为全球化进行正确价值定向的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休闲生活的创造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生活样态,充分昭示和实现着人的自我创造的本性。休闲是人类进行自我创造的境遇,从不同层面透溢着人类自我创造的现实性、直接性和无限性。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创造性生活,标志着人类实践模式的转换,正引领着人类走出现实的发展困境.步入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承担着创新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荣使命。校园文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前哨阵地,它既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实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它又高于现实社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高校的文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和熏陶作用。高校要以创建文明学校为载体,深人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1.
唐金龙 《师道》2004,(2):40-40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有些时候不一定比动物聪明。所以,请动物给我们上课,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克服自身缺陷,真正以“人”的姿态去理性地创造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一抽去分工具体的历史形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劳动创造了人,人通过劳动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自身及其社会。人只有继续劳动才能作为人而存在,才能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与动物界严格地区别开来。但是,就象分散的纱线不能叫做布料一样,孤立存在的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并不是现实的劳动。孑然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特性。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潜能,也具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教育有效地加以引导和开发,蕴藏在人身上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①一、创造教育的内涵1.创造教育的界定。什么是创造教育?国内外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为人文精神的培育创造了条件。它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的独立个性、自主自律也因此成为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性以人对物的依附为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拜金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等负效应。因此,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优越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维柯首先在古代人文主义传统的废墟上建立了历史科学。并创造地继承了古代人文主义理论要求和方法论要求。他将社会过程中的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在一奈永恒的原则之下。确切地说,堆柯的人性科学是关于人的历史科学,既是哲学的,又是历史的。这种历史哲学使得人对自身的观念存在和作为确定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存在都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认为,以艺术自身的逻辑进行艺术创造就是为了以艺术独特的敏感性对现实的利害关系进行隐喻表现,使人能够意识到自身和社会的异化,这样,现代艺术就获得了批判工具理性和异化现实的能力并把人的意识指向人性丰富和社会自由。在现代美学视域中,阿多诺赋予了艺术的社会性这一传统美学命题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年口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教育提升人性之意义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引导人性中的社会性生成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活动,是人寻求自身意义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性中特有的社会性决定了人要适应现实环境、关注自身的现实生存,而人性的自我超越性又决定了人在面对现实环境时会力求做出适度改变,实现价值生存的意愿。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则引导人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从而达到人性完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内蕴着丰富的人内涵,它要求人们自觉地、恰当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本质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的人价值,是实现自然、社会、人自身歌舞地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大批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以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也是教育自身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造教育于 20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施加变革动力的产物。从近些年世界各国实施创造教育的情况来看,创造教育主要是以“学会创造”作为其教育目标的。学会创造,即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来改造环境、创造未来,极大地发挥创造潜能,使环境、社会与人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适应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