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形象在现代广告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种现象恰恰表明了社会处于男性文化的象征秩序,以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男人对女性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分析了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对女子体育的影响。认为大众传媒促进了女子大众体育的传播,并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同时大众传媒对女子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花瓶"定位,女性形象被"物化";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形象作为"软新闻"的主角;过度强调女人的外在形象,误导大众审美标准。在进一步对女子体育受困于大众传媒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应打破男性中心文化桎梏,正确社会舆论引导;加强传媒人员自省自律,重构女性媒介形象;增加女性传媒人员数量,改变男性话语权主导。旨在构建大众传媒与女子体育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漫长的文学史中,男性文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女性文学被定义为"边缘"文学。女人在社会中被看做男人的附属和随从,无论在文学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处在"他者"的位置上。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完全是按照男权思想定义的"天使"女性形象,而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生存的现实,表达了渴求男女平等与独立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沈从文的性爱叙事中纷纭的性爱意象参与了小说文本意境的建构。头发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为蕴含着政治功用的“政治的头发”和具有着性吸引力的“审美的头发”。沈笔下的头发是迥畀于鲁迅笔下政治的头发的审美的头发。鹿和观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象。鼻子和刀是具有作家个人风格的男性意象。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高学历女性的情感困惑已经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教育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提出高学历女性婚恋难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青年男性择偶标准中对照顾家人、操持家务能力和年龄的重视程度;青年男性对高学历女性的年龄状况、相貌身材、生育状况的认知评价;青年男性的学历、传统择偶定势、审美标准、认知偏差和情感反映;高学历女性择偶标准较高和社会舆论、经历挫折带来的自卑心理、对比失落心理、恋旧心理、"隔离"反应等。  相似文献   

7.
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民居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在天水古民居建筑中的无意识或有意识反映。生殖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天水民居表现出的“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古民居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男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此反映出艺术中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思想.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男画家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女性形象.第二部分从社会文化层面追溯男权话语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经历了追寻与发现女性自我价值,批判与解构菲勒斯男性中心神话,对女性个人生命经验进行真实书写三个发展阶段。女性文学审美思维经过了由单纯到丰厚、审美态度经过了由激烈到平和、审美风格经过了由清丽到深沉的曲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晋时期名噪一时的"金谷宴游"具有深远的审美文化意义——山水进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上层社会整体的享乐风气造就了西晋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金谷宴游"集中体现了士人群体对山水的关注,并将愉情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对生命的感叹结合在一起,成为山水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西方文化中,除了新旧石器时代以外,女性的地位是低于男性的地位的。她们被称为"第二性"。文章从农业革命到封建社会和解剖技术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这一时期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佛典文学看佛教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女性观不仅涉及佛教队伍中大量的女尼问题,还反映了佛教如何看待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槃为解脱,提倡"无生",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前列.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就被当成"性"和"欲"的化身,淫逸、放荡的源泉和邪恶的标志.小乘佛教认为"为女人不得作佛".大乘佛教虽也在一定程度继承了小乘佛教的女性观,经典在与日俱增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洪流的猛烈冲击下,给女性相当高的地位,即使女性为淫逸之源,但只要接受佛教之开化,照样可以悟道成佛.这种抬高女性地位的观念除了与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外,又与天竺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巨大惯性,有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家"是中国女性小说中贯穿的题材领域之一。现代女性小说对"家"的叙写主要表现在揭露旧式家庭中女性黑暗的生存图景,当代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则侧重展示现代职业女性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的生存困境。因此对女性来说,家庭生活具有超过男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观念更新速度加快,但在传统文化和双重语境的影响下,女性的成才之路比男性困难的多。受到比男性多得多的因素的制约: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等。在双重语境下,她们承受着性别之累、生存之痛。本文主要围绕社会中"妇女回家"现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就,审视女性的成才之路,揭示形成障碍的原因。为女性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史上,"女才"问题伴随着女权意识的涨落。从性别批评角度透视,作为女性人权意识的表达之一,对"女才"的张扬中有对"女子无才是德"的逆反,也透露出女性自我生命的觉悟与呐喊,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这种呐喊毕竟是在强势的男性中心社会语境中发出的,客观上它又很难彻底避拒权力话语的渗透,对此不可不辨析。审视古代中国社会的"女才"问题,能为今天我们研究彼时女性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中华原始文明出现的前兆。"原始阴阳观"出现于普遍"生殖崇拜"的原始社会,是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伏羲易思想源于"原始生殖崇拜";所以,伏羲有"春神"和"一画开天"之誉。  相似文献   

18.
姚馨丙 《职大学报》2005,2(1):43-45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出现的"身体写作"张扬了女性性别意识,它以女性肢体话语的自由表达,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内涵,突破了男性中心文化的长期禁锢。但另一方面,"身体写作"中呈现出的勃发--放纵的女性欲望、反叛--媚悦的两性关系、自恋--封闭的生存状态,足以说明女性社会意识的迷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韵真正繁荣,也在一定意义上有碍于21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徐坤作品中,其选择的诸如广场、足球、鱼、紫禁城等意象对在这个文化失范、信仰缺失的时代,折射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境地,这恰是徐坤内心的回应,即张扬女性意识、颠覆男性中心、建构女性的话语体系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