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等待野蛮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著名作家库切的早期作品之一。本文拟从空间视角对《等待野蛮人》进行解读,分析个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和实质,以期更好地把握库切建构的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获得者J.M.库切第三部小说《等待野蛮人》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故事。故事在不确切的时间、地点发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个驻扎在帝国边境的老行政长官的独白。在后现代主义视阈下,该小说在时空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叙事三个方面都具有荒诞性。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分析其中的荒诞性,进而对帝国暴力统治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历史记载中的东方朔是个好色、佯狂的俳优之辈,电视剧《东方朔》全面颠覆了这一历史形象,使之成为忠于婚姻爱情的现代情圣,与功盖天下为民请命的治世贤臣,而且在他为己明哲保身与为民替天行道的仕隐挣扎中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典命运与悲剧人生。本文重在分析这一颠覆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与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一转换中不同的媒介呈现形式需要不同的符号表达,这就要求导演将小说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影中的影像符号,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要完成从文字符号的解码到影像符号的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文章以电影《色,戒》为例分别从小说语言的解构与影像语言的重塑这两大方面入手解读电影《色,戒》之于小说《色·戒》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5.
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凭借彻底的反传统剧作《等待戈多》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正如评委会所给的获奖理由一样"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等待戈多》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塑造,只有杂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插曲,却在1953年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多场。这是和贝克特理性运用创新的戏剧形式描摹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失望和焦虑的真实状况分不开的,它让人去思考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百无聊赖和绝望,存在失去任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仔细阅读《单位》与《一地鸡毛》,可以发现,文中貌似主体退出的流水账式的叙事手法,虽然掩盖了叙述者的"在场",但作家生活的喟叹、表现出的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没有完全消逝。骨子里,作家的精神心态依然执着于人生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7.
曹帅 《职大学报》2011,(6):44-48
"历史"作为文学钟爱的母题,历来备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作家笔下的文学常常与历史相联,并作为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本土文学实践的深入,新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历史这一主题,并以其自己的、全新的、颠覆性的方式重写历史,形成独特的历史叙事。而这些创作实践皆源自新时期女作家们的迥异的历史观念。本文以新时期女性小说为突破口,从女作家服从历史、颠覆历史和日常性历史三种观点,探讨和剖析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作品《等待》揭示出生命的"延异"特质。采用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延异"符号,我们可以发现《等待》中主人公的"暧昧性"、"无归属感"和"非中心"化。  相似文献   

9.
《冠军早餐》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杰作。本文从小叙事解构宏大叙事、文本的片段性以及题材的卑琐性等几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冯内古特使用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解构了传统的小说世界,以此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解构性艺术特征,从而深刻的揭露丑陋沉重的社会现实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现代西方人生存的精神荒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欧文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孤儿荷马的成长经历。新历史主义是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为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过两个政治化的概念,即颠覆和抑制。本文将运用这两个概念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苹果酒屋的规则》,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颠覆和抑制同时存在,通过抑制颠覆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等待戈多》从人物刻画、语言叙述、背景描写等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贝克特戏剧中的支离破碎。贝克特眼中的世界是破碎的、分裂的 ,人物都是不完整的 ,语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完全成了文字的胡乱排列组合 ,人们生活的场景也与外界完全隔离 ,人们完全处于封闭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圣经中的原型。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等几部小说中都出现了类似于耶稣的原型人物,以耶稣赎罪,救世和重生的主题原型出现在黑人社区。而作为代表黑人民族的女作家,她在运用这些原型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一些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这些"耶稣"原型的运用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戏仿和颠覆。  相似文献   

13.
<天问>所表现的屈原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因为其目的是以古为鉴,开导后人接受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态度是冲破传统历史观的束缚,实事求是,保存历史真实性;思想是表现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荒诞手法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而希望只能在荒诞的等待行为中进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最终还是存在了一线的希望,因为人们是抱着希望才去等待的。  相似文献   

15.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对于历史、宗教、文化的种种叙述都显露出解构的态度。拉尔斯痴狂的寻父之旅最终归于徒劳,随之建构的身份也崩溃瓦解,所有的追寻都归于飘渺,所有的确定都不确定。  相似文献   

16.
《杨雄论》是曾纪泽遗作中唯一的一篇研究中国古代圣哲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杨雄的评价,深刻地反映出了这位外交家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我们研究曾纪泽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琐事》是苏珊·格拉斯佩尔的代表作,这一独幕剧展示了一桩谋杀案的调查经过,通过戏剧情节的发展向读者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疏远往往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从解构主义的批评策略出发,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二元对立项,并进一步向读者展示颠覆这些二元对立项后所得出的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二元对立,其中白人/黑人、男性/女性这两组对立尤为突出。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莫里森在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指明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要想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父权制的压迫下保持身份独立,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和传统,坚定对黑人种族身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J.M.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位有着混杂文化身份的移民作家,他关注所有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并创作出了一系列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受难者"群像,他们不仅是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众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当下全人类的生存境遇。本文对这些"受难者"的生存困境进行归纳分析,并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0.
伊莱恩·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女性写作的发展过程。其中《颠覆女性小说:奇情小说和女性抗议》一文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拉开了女性奇情小说的帷幕,不是戴上有色眼镜,站在男权的角度上去审视女性奇情小说,而是让人们真正了解女性奇情小说的独特魅力,并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