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了”字的使用方法是一大难点。因为在汉语中,动态助词“了”有多种用法,其在语法和语意上的功能也与阿语相应的结构不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为帮助以阿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中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从偏误分析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一、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其中,动态助词“了”一般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一)中阿动态助词(“体”范畴的对比)“体”范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汉语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主要靠一些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的辅助词来体现,如动态助词“了”。阿语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如添加代表时态的标志来体现,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汇的意义。汉语中极少存在这样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2.
黄字红 《科教文汇》2008,(14):175-176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3.
“所”由实义逐渐虚化,是语法化的典型现象。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所”的分析,对其语法化初期情况进行了简略概括。  相似文献   

4.
张艳  于秀 《科教文汇》2009,(2):261-261
“语法化”问题是当今语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少知名学者对“浯法化”的特点、动因等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语法化”偏重于涪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它带来的不单是语义上的虚化,还带来了浯音上的弱化、语法搭配上的泛化、语用上的淡化等。汉语中词根的词缀化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作为词缀的那个语素最初都有实在的意义,是实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它们大都经历了“有意义-意义半虚化-意义完全虚化”的过程而虚化成为真正的词缀。现代汉语典型的词缀“老”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过程,因此,它最能反映出汉语实词的语法化过程本论文主要从“老”的虚化入手来亏察语法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郑丹 《科教文汇》2007,(11X):194-194
助动词“たい”接意志动词的他动词表示愿望时,动作的对象用格助词“が”还是“を”,是日语教学中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迄今日本中学语法教科书中认为“が”是规范的说法,但另一方面,实际应用中,“~を~たい”似乎占了多数,而且有的情况下还只能用“を”。在 此,对日语学习中什么时候用“を”什么时候用“が”略做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7.
命题中“面向”一词宜符合语法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面向”一词是动词,不是介词,它可以跟普通名词连用构成动宾词组,在句子或文题中充当动宾结构,复合结构和偏正结构;而“面向21世纪”中的21世纪是时间名词,在句子或文题中充当状语,状语之前加动词是不合语法的说法,是命题中的形式主义,应当避免。  相似文献   

8.
孙秀青 《科教文汇》2008,(19):243-243
“故”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本义是动词本为动词“使为之也”,引中为名词“原因、根由”,形容词“旧的”,后来又虚化为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等)和连词,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它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初级阶段的韩国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把”字句,本文对他们在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把”字句语法的编写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改进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同英 《科教文汇》2007,(7X):173-173
现代汉语中“能+V”结构中,“能”不仅可以作助动词,还可以作结构助词。V根据其性质大致可分为四类:日常行为类、言说类、特长发展类和其他类。本文对考察了“能+V”结构的表里值,并对其色彩义的形成作了认知方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李炳嫒 《科教文汇》2007,(10X):198-198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损害等语义。本文拟就《四世同堂》“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式进行数量统计和句法结构特点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玉丽  王坤 《科教文汇》2009,(7):259-260
在山东临沂方言中,虚词“来”与“去”有很多不一样的用法,主要从趋向意义对语法意义的影响,充当时体标记,作为语气词三个方面论述了临沂方言中“来”与“去”作为助词用法上的区别,通过唐宋以来文献材料中对“来”“去”使用的考察,证明了“来”、“去”是近代汉语用法在临沂方言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13.
沈光浩 《科教文汇》2008,(10):190-190
“来”类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除了具有动词的属性之外,还可以和其他动词组合表达多种意义。从整体上来看,“来”类动趋短语与动结短语从表义到形式都存在着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14.
罗芳 《科教文汇》2009,(12):253-254
“一”是韩国语中经常使用的语尾中的其中之一,有着多种语法解释。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既可以用在动词后也可以用在体言后,此语尾有表示环境、提示、推理判断等多种含义。通过连接语尾“一 ”在韩国语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法上的一些细微差别的研究,使学习者能正确使用语尾的各种用法。  相似文献   

15.
李宣磊 《科教文汇》2013,(29):135-135
要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对しこ”与格助词“に”的意义用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替换使用。然而“こ”又具有独特的谈话功能,研究二者替换情况,有语复合格助词“に对しこ”的学习,也有助于掌握格助词独特的谈话功能。类,一对复有对于语具汇助词独特的谈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俄语中,无论是就语法范畴,还是语法形式而言,动词词类都是最丰富的词类,动词构词较其它词类构词复杂、多变,不同的前缀赋与动词不同的词汇涵义。本文分别就带前缀πo-的动词构成、意义和用法进行了有选择地、慎重地、概括地归纳和总结,力求做到典型、扼要。  相似文献   

17.
杨青 《科教文汇》2008,(33):248-248
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因而”由上古的跨层非短语结构逐渐发展凝固成因果连词。其发展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因”的虚化,二是“因而”的连用并凝固成词。“因而”词汇化的主要原因是受语境影响及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小文 《科教文汇》2008,(1):162-162
本文是在Chomsky(2000)的最简探索框架下,对汉语的“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推导过程作一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邢相文 《科教文汇》2007,(3S):156-156,170
本文对“可”字进行了历时考察,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得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位置的确定和语言发展演变的自组织性是“可”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姜抗 《科教文汇》2008,(31):250-250
以往学者们一致认为“和”类虚词来源于表偕同义的动词,只是对于其演变过程有较大分歧。本文描写了常德话中“两个”的使用情况,提出常德话中的“两个”也是汉语“和”类虚词的成员之一;并通过考察其发展演变,一方面说明了动词并非“和”类虚词的唯一来源,数量词组也是其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也总结了它在演变过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