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中旬,我们报社的两位记者,在采访遇到阻力、几经波折之后,写出了一条批评高考录取新生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新闻稿。稿中揭露:某些领导及招生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走后门”,使自己的“关系户”考生能低分进入重点院校,而不少无“关系”的农村高分考生的档案,却无人问津。从办报抓新闻的角度看,这篇稿子击中了社会时弊,很有发表价值,而且发表后定会引起广泛关注。可是,当时社会上正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动向,如果我们在问题尚未着于查处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把这条颇具爆炸性的新闻公开发表出去,是否会在社会上引起什么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9,(10):71-72
“老师,我是不是得了你们教材上说的‘审美疲劳’症?因为军报上加框发表的‘现代天仙配’的故事,我们单位也多次发生过,我咋就没当回事呢?”这是一个函授学员给教务部打来的电话中提出的问题。他所说的“现代天仙配的故事”,发表在今年3月22日军报“部队新闻”版的头条位置.原文标题是《士官马金永.一摞烫金证书赢得爱情》,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有60万人,其中从事新闻采编业务的约有15万。到2000年,全国将有5500名新闻专业人员退出第一线,7700人接近退休,退休和接近退休的人员中又有一半以上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培养大批合格的跨世纪新闻业务骨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七彩岁月》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为在校攻读新闻传播学的年轻学子和正在接受新闻继续教育的编辑记者树立一个榜样,提倡及时总结的心得体会。来稿不一定那么“系统”,但求有感触最深的事例。  相似文献   

4.
注意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眼”、“新闻鼻”它是指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5.
杨志刚 《新闻窗》2010,(1):95-97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学的考生往往受到媒体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相关部门都要为高考“让路”,尽可能向考生提供各种“便利”,从各种车辆的喇叭声到建筑工地的搅拌器等,都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实行“禁鸣”。相对而言,社会对广大农村中学的考生就没有如此高度而集中的关注,但高考对于他们具有同样甚至更为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作“新闻嗅觉”、“新闻嗅鼻”。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8.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12-12
庞宏冰:卷入北航招生丑闻自称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招生联络人的庞宏冰,8月13日回京接受调查,他涉嫌利用手中的“尚方宝剑”——录取通知书向考生索钱。据这名考生家长透露,该考生已“高分”被北航录取,但却被庞宏冰等三位“招生人员”勒索10万元。案发之时,庞宏冰等三人已收  相似文献   

9.
法国艺术大师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找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找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记者也应有这样的气魄与追求。我们的着力点不应放在占有“现有真理”上,而是在培养、练就自己捕捉、采集、开掘、鉴别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上,即在千方百计去索取“寻找真理的方法”上。新闻信息才能源源奔入脑海,上乘佳作方会汩汩溢于“方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WTO,可以预想,我们的媒体将面对怎样激烈的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媒体也越发需要高素质的新闻记者。 真正的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更需要具备准确、生动表达新闻的能力。这就涉及到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高考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人生的“关键一帧”。由于考生群体庞大,社会影响面广,高考报道具有高关注度、高流量、高黏性的特点,常常成为媒体展示融合成效的“试验场”。近年来,高考报道面临两个新变化:从外部环境看,教育评价改革加速推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不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高考升学率”等已然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从内部环境看,主流媒体融合加速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极可能将好新闻葬送。1996年夏,一篇不足300字的社会新闻引起了笔者注意。文稿的大意是说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在路边卖用过的复习资料,成为当年夏天街头一景。其中提到了一位叫于波的学生,面临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可能失学的窘境。笔者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闻线索,应进一步深入做好文章。于是笔者找到记者提出,不要仅仅把这件事当作一则马路新闻来写,要把于波当作中心人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刊报》2月18日一版头条发表记者访问记,报道何光先同志就“如何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的意见。报得写道:2月1日上午,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同志,请他就新闻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媒体,接到观众的举报,快 速反应,实地暗访,这是一种可贵的受众意识。然而,记者在考虑新闻“好看”的同时,切切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本来,记者接到这一举报,完全应该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以示提醒、警告;与此同时,记者尽可以再作隐蔽拍摄。这样做,最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要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即便拍不到预想的画面,也是一篇成功的新闻──难道我们期望考场上会出现大面积的舞弊事件吗? 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最糟糕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的新闻。某种意义说,它是没错…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精辟地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创作需要善于“发现”,而新闻写作也要善于“发现”。若要有所“发现”,必须培养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写出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此类事例举不胜举。1960年3月4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完成采访任务后,晚上回到办公室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巧看到誉满全美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突然倒在舞台上,他立  相似文献   

19.
敏感性是编采人员必须具备的,它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那么,新闻敏感性是从何而来的呢?在采访中记者又该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首先,要提高新闻记者的洞察力。新闻宣传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记者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因此每篇稿件的发表都应考虑对党的事业和  相似文献   

20.
广播以其传播快捷,收听方便显示出自身的优势,而其稍纵即逝的弱点也是明摆的。在各种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是广播扬自身优势,立不败之地的最灵验招数。广播新闻工作者都要认识广播的特点,具备与这种“快”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