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艺作品的接受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定则,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在后现代化语境下,站在边缘是保持自觉的批判立场,能够清醒地看待对象的基本视点。岛子所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一书就是这种范例。其立论方式有独特价值,颇具述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春秋较晚时候(成襄年间)出场的定姜的身影在《左传》中只出现了四次,分别见于成公十四年、襄公十年和襄公十四年,但她的思想、她的才干、她的胆略、她的才辩和她的知人之能全部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4.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于安澜先生著《汉魏六朝韵谱》,对汉魏六朝八百余年的作品用韵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韵部概况,是研究汉魏六朝时期韵部演变的一部重要的参考资料,但该书在校勘方面存在着一些疏漏和不足,如谢脁之部的文字就存在诸多失校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校勘,将有助于该书之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编辑导语 继2009年第7期的“晓闻书香”栏目介绍过《小王子》后。这期我们两次重见了“他“.喜欢“小王子”的同学再也不用感到寂宴.因为温柔的他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0.
11.
张明 《阅读与鉴赏》2006,(12):40-41,4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抒情酣畅,见识卓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描景绚丽,形式华美,被当时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两文犹如序体文中的两块美璧。熠熠生辉.把玩品赏这两块玉壁。不觉赏心悦目.趣味盎然。  相似文献   

12.
从《硕鼠》省略所悟出的问题——善阁读《诗》记(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韩诗》与《毛诗》在《硕鼠》三章每章后二句的不同,推断《生民》诗"于豆于登"句也是因古人抄写遇重文省略而误解原文所致。  相似文献   

13.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隽秀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让无数的读者产生情感的共振,李煜之愁是人生悲极之处超越自我悲天悯人的普世关怀,李煜之愁更是诉说着芸芸众生难解的人世之愁。  相似文献   

14.
刘瑞云 《现代语文》2006,(8):119-119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高超的艺术,真实的情感,丰富的思想内涵,被人们千古传诵。今再读佳作,颇多感慨,掩卷长思,给我震撼的不是其完美的艺术构思,不是跌宕回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凝聚着作强烈的思想感情,浓墨重彩描绘出的一个芙蓉如面、风姿秀丽、性情温和、宽厚仁德、忠贞爱情的美好女性——杨玉环。同时,作所流露出来的对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也尤其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珠子——读《飞蛾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下子来了清秋的寒冷。太阳不知带着夏天去了哪里,只有飒飒的秋风像纷扬的飞絮散落在阅读的世界里。关起门来,在一个人的房间,读《飞蛾之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17.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也是新格律诗派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对格律的追求与歌曲对文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也正基于此,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诗歌实现了向歌词的转化.于是诗与歌词在相互借重中得到了双赢,进而获得了双重传播效果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邱剑云 《中文自修》2004,(10):41-43
近两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风气,武汉、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都以开设读经课堂、课外读经等形式展开儿童读经活动。面对这一现象,有人喜有人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观点。《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一篇题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章说,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旗帜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鲁迅在《十四年的“读经”》一文中说:“只有几个胡涂透顶的笨牛,真会诚心诚意地来主张读经。”当下一些知名学者则认为,重拾经典教育从少儿开始做起,反映了对传统文化一种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的雄心。本刊特辟“热点追踪”专栏,刊登有关上海市九峰实验学校如何开展诵读《三字经》以及择“古”之优而“复”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张晓风,生于1941年,是台湾十大散家之一。诗人余光中评价她的散“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她述颇丰,除了散,还创作了不少小说、剧本和杂。其笔洒脱而简洁,感情深沉而细腻。语言含蓄而优雅。  相似文献   

20.
拙著《清诗考证》初编和《清诗考证续编》,正如诸多"考证"的对象一样,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需要订正的疏误,尤其是可以补充的内容.现在就沈阆昆、谢质卿、博明、刘文蔚四人的生卒年,以及朱文藻、吴衡照、吴应和、倪学洙、徐逢吉等十数人的生卒年研究情况,作一些订补及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生卒年研究方面的若干问题与方法,包括人才培养、团队组织、数据库建设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积极的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