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的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它是“情”和“理”的合金。当一个人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它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  相似文献   

2.
雒宏军 《班主任》2006,(11):11-12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生的道德实践离不开社会背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存在.学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是他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从改善其周围生活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3.
德育环境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形成,也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方向与动力.以宿舍研究为例研究德育环境与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关系,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德育环境现状,探讨优化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讲故事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学生经验与认知的距离。因此,教师教学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道德认知的发展包括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产生;也包括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道德概念是道德判断的基础,道德判断的发展更能促进道德观念的提高。就对道德行为的直接影响力量而言,道德判断力的提高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大。因此,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原理及结构(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原理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以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为代表,他在瑞士学者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从…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右。  相似文献   

8.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同人们的成才也有密切的联系。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学识成果,是教化人们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们的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道德通过影响世界观而对主体成才产生作用事实充分证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常常要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道德会通过社会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的道德观念作用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使人们产…  相似文献   

9.
一、学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改善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却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经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向学生发出命令的权威性,依赖于发出命…  相似文献   

10.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不仅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规范,而且还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要创造性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11.
人的社会实践是由人的观念支配的,这一观念就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建构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不仅承载着人的价值观念,也承载着人的道德观念,是在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产物.而道德观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与人的实践观念一道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呈现出来.因此,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就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有了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才可能有科学而合理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正是现代科学道德观念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东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并富于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文章分别就东乡族在生产生活、社会公德、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概述与解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东乡族人已有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洗礼。弘扬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成分,摈弃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是东乡族人在道德革新中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3.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叙事。叙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公益广告是对社会公众道德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播方式。把叙事与公益广告相结合,有利于社会公众自觉接受道德观念,达到增强宣传效果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隐性地思想道德教育,校园公益广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校园公益广告在主题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把叙事融入到校园公益广告中,把道德观念与情感、审美相结合,为学生培养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知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振华 《学子》2014,(8):46-46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构建时期,道德认知将对其一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和行为准则践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道德认知是一项德育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为培养自觉践履环境道德的人,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形成积极的世界观、道德观、发展观和责任感,对环境质量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对本身的行为作出自我约定,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促进个人、社会和人类共同的福祉。二、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1.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对环境道德观念,包括理论、原则、规范、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明确环…  相似文献   

16.
杜威曾指出:"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思品课堂教学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道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将教学的价值引导融入学生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使学生在参与、体验、思考、分析、讨论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理性升华,促进德性品质的内在生成,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徐娜 《中国德育》2004,(8):22-25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因此,要充分认识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知活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也很难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自身行动也不易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因而,我们要结合智障孩子的各种行为缺陷,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冲突”,通俗地讲,是指个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差异。道德冲突的凸显,是任何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伦理生活的鲜明特点。基于我国当前转型期伦理生活的实际,加强对青少年的伦理生活指导,帮助中小学生正确看待道德事件,引导中小学生走出道德冲突,有利于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