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概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门课叫“乡土志”。当时我不大明白这三个字的意义,衍声附会,讹成了“香兔子”。这个荒唐的误会,留下的印象却很深,至今我还喜欢把它作为笑话来讲。我幼年在动物中最喜欢的是兔子,在小学课程里最喜欢的是“乡土志”。这也许是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末江苏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史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特殊种类,是清末民初的小学乡土史地教材.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直接促使了乡土志的产生和兴起.民国政府也同样注重乡土史地教育,编写乡土志(教科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成为当时小学广泛开展的活动.江苏省乡土志作者成分复杂,成书数量大,体例多样;乡土史地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要求改良风俗,增强经济竞争力,富有时代气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特殊种类,是清末民初的小学乡土史地教材。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直接促使了乡土志的产生和兴起。民国政府也同样注重乡土史地教育,编写乡土志(教科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成为当时小学广泛开展的活动。江苏省乡土志作成分复杂,成书数量大,体例多样;乡土史地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要求改良风俗,增强经济竞争力,富有时代气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乡土课程建设是当前乡村学校顺应乡村振兴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负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乡村儿童培育等多重价值期待。然而,在乡土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乡土情怀主导的"为农"目标指向短视而狭隘,特定区域框定的乡土原生内容浅表而粗疏,乡村学校定向的课程实施场域封闭而低效。乡土课程这种"乡土自闭"的特点加剧了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的内卷。突破乡土课程的困境,需要把"乡土"放在更广阔的历时和共时背景下,基于城乡等值互融的理念确定乡土课程的价值取向,按照始于乡土终于育人的方针设计乡土课程的内容体系,遵循知情意行协同并进的思路制定乡土课程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开封教育实验区开展了生气勃勃的乡土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之所以被专家评为抗战前中国八大教育实验之一,乡土教育的成功实践功不可没。这个实践活动的主持者是杰出的平民教育家李廉方。李廉方一生立足地方文化,关注平民教育,重视乡土教学。他提出教育应适应生活环境,小学教材应以乡土为基,教材应适应于地方需要和儿童需要。他主持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分为文艺、劳作、游戏、特别练习四类;课程组织主要是"单元活动"。实验区常委会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批适应于地方和时令的乡土教材,如《禹王台与繁塔》、《相国寺》、《端午》等。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育是以乡土教材为内容,以"廉方教学法"为主要方法进行的。"廉方教学法"以单元教学为主要方式,革新了过去教学上的诸多弊端,创造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这些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对教师的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李廉方的乡土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明确乡土文化和幼儿园乡土课程文化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借助A园田野日志的梳理而建构了A园园所志,深入挖掘了A园乡土课程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及其必备能力,以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互动理论阐述了这一过程,进而探讨了推动乡土课程文化持续发展的社会、幼儿园及家庭等各因素,其中园所因素内涵着园所课程传统、园长及其管理团队、教师的文化自信三个子因素;社会组织、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结成的"共同体"是幼儿园乡土课程文化发展之本,园长和教师是共同体的核心,由此而形成"一核多元"的共同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乡土课程建设是当前乡村学校顺应乡村振兴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负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乡村儿童培育等多重价值期待.然而,在乡土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乡土情怀主导的"为农"目标指向短视而狭隘,特定区域框定的乡土原生内容浅表而粗疏,乡村学校定向的课程实施场域封闭而低效.乡土课程这种"乡土自闭"的特点加剧了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的内卷.突破乡土课程的困境,需要把"乡土"放在更广阔的历时和共时背景下,基于城乡等值互融的理念确定乡土课程的价值取向,按照始于乡土终于育人的方针设计乡土课程的内容体系,遵循知情意行协同并进的思路制定乡土课程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洪晓玲 《成才之路》2023,(10):89-92
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十分契合,教师将其合理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从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立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探寻乡土文化融入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今天依然存在的乡土教育在清末就已经正式产生了。在当时国内局势的推动下、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晚清政府为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决定在全国小学中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这直接促使了乡土历史教育的产生和兴起。  相似文献   

10.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乡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桂红 《文教资料》2008,(24):123-125
本文从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从而说明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从本地区,本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使课程乡土化,以寻找生存之路.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并最终走上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只瓷兔子也有故事。作者凯特·迪卡米洛曾经说过:"故事就是光明。"在《傻狗温迪克》《浪漫鼠·德佩罗》之后,她又给读者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其实是一只玩具兔子的奇妙之旅。这只兔子叫爱德华,是小女孩阿比林的心爱玩具。阿比林每天都离不开这个瓷兔子,心疼他,打扮他,与他亲亲热热,把他当做有生命的亲密伙伴,觉得一生再也离不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地域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把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课本"为唯一教材的狭隘理念,彻底打开"校园文化"和"课程资源"的传统教学资源大门,树立全新的大语文观,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如何合理地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和国家标准教材,令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是教育学家一直关注的热点。乡土课程资源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尤其对小学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乡土课程与标准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乡土课程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令乡土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焕发生命。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刷子     
正小松鼠米米最喜欢洗东西,刚成熟的番茄、香香甜甜的栗子或是老鼠藏起来的花生米,他都喜欢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在架子上。这一天,米米出去旅行,发现一只灰色的兔子蹲在路边。"嗨!你在做什么?""我刚刚在路边找到这个,你知道它能用来做什么吗?"兔子递给米米一根长长硬硬的、前端像尾巴一样有毛的东西。米米凑近一闻,有凉凉的薄荷叶的清香味。  相似文献   

15.
绍兴市越城区柯灵小学位于千年古镇的斗门,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少先队活动课是一门强调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课程体系,寻找乡土资源与少先队活动的链接点,会使少先队活动课焕发独有的光彩。我们根据活动目标的确立,来捕捉乡土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筛选乡土资源;为使资源的价值有所提升,将资源进行整合;又通过活动体验,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将少先队活动课程接上地气,赋予它别样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乡土资源加以整理,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进入课堂,有着新的课程价值。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从目前的乡土教育存在的问题,乡土校本课程研发面临的机遇,乡土校本课程研发的课程价值等方面分析了乡土校本课程资源研发的必要性,并结合乡土校本课程资源研发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当前乡土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存在问题和研发的价值,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愈加丰富,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乡土文化、吸收蕴涵其中的文化养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可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与责任,也是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探析农村小学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开发与实施乡土资源,让幼儿在探索、体验、游戏、表达、展示等多样性乡土课程活动中,培养童真,激发童趣。从创设"童真"乡土环境;开展"真趣"乡土游戏;进行"童真童趣"艺术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真趣"乡土课程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导刊》里,我最喜欢看"爱我中华"栏目。它丰富了我对祖国科学技术的了解,增广了我的见识,让我大开眼界。我有时甚至"埋怨"这个版面的空间太小了。我还喜欢看"读写百分百",这个栏目是讲关于作文方面的知识,但不是干巴巴地讲。它用有趣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小学  相似文献   

20.
林美华 《学苑教育》2023,(34):91-93
在小学阶段,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效地开展教学,合理地运用身边的乡土资源,使其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丰富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