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入行的一位年轻记者,常向我诉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采访特别困难的弱势群体,要不要向他们伸出援手?不帮好像过意不去,帮嘛又帮不过来,因为这类采访对象太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不要做笔记?仿佛听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最好的记者在采访中是不做笔记的,有人则认为最好的记者是应该尽量做笔记的。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记者在采访中,的确要看具体情况办事,如果遇到一个不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当记者拿出笔记本,使对方更加紧张和被动的时候,记者就不宜当面记录。如果对方很自然,  相似文献   

3.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训,意即人出了名并非是一件好事,往往要倒霉。比如,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会遇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害怕宣传自己,回避采访,他们常说的一句推托话就是:“人怕出名呀!千万不要写我个人。”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把人出名时的复杂心态归纳为“四怕”:一怕政治上遭冷遇。由于我们民族存在的某些劣根性,比如自私自利,嫉护心等,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这种不健康的复杂的社会氛围里,许多名人和先进人物不但出名而无利,还遭到种种不幸。笔者曾采访过陕北某县的一位女教师,她荣获过全国模范班主任。当采访她时,她竟忍不住地哭了,其原因是出了名反遭不公正对待,单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的采访具有情感性、日常性和多次性的特征;采访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短有力、层次渐进的原则;采访时要从聊天开始进行"心灵按摩",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之处,调动情感,学会倾听和停顿;进行采访活动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对方不接受采访或者说套话怎么办,面对"滔滔不绝"者如何"截流",尖锐敏感的问题怎么发问?记者遭遇尴尬、失言时如何应对,怎样做到临危不惧、随机引导、从容淡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典型生动的事例,严谨深入的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详尽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6.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7.
"下一个找谁?主要谈什么?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起吗?要不要换一个场景?这个位置的左侧要不要再补点光?"在北京华润饭店一楼侧面的咖啡厅一角,刚刚采访完江苏团的一位代表,我的搭档崔月平就迫不及待地把一串问题又抛给了我.  相似文献   

8.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9.
干采访工作,总离不开要东奔西走去访问人,有人主张先学点采访心理学,我很赞成.但是我自己就没有学过心理学,不能瞎说,只是几十年来访问过各色各样的人物,有些点滴体会,或可供你作为参改.人与人的关系,今天和旧社会时代相比,已大不相同.总的说来,今天我们做采访工作,论条件要有利得多,但也不要忘记,新社会与旧社会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我们在日常接触中不是还经常遇到许多从旧社会中生活过来的人吗?你想简单化,公式化,我看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打造媒体公益品牌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传统美德逐渐被人淡化甚至遗忘,而新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一些看起来令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摔倒在地,扶还是不扶?陌生人问路,热心回答还是置之不理?邻里有难,是帮还是不帮?短期没有回报的公益事业,做还是不做.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9年第8期讨论了要不要电话采访的问题.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在新闻界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新闻采访和传播工具越来越先进,记者该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去采访,记者会不会过于依赖这些工具?  相似文献   

13.
刘裕 《青年记者》2004,(10):78-78
记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采访时机、推进采访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14.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5.
6月28日上午,一位衣着朴素,头发花白,年约60岁的女同志,提了一支网兜,踯躅着走进湖北随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见了忙说:“老妈妈,您来办什么事呀?请这儿坐!”老同志拿出证件,那位工作人员一看,楞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同志前来采访。他心想,以前遇到报社记者来采访,总要有领导陪着,这位记者可真有点出奇啊!就是这样,刘衡同志开始了在随县的采访。她一不住县招待所,二不要小车接送,三不要招待吃喝,四不要宣传部的同志作陪。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过意不去地说:“您年纪这么大,到随县人生地不熟,我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7.
信任的价值     
什么叫采访?老百姓都知道,就是记者找人了解情况.一些采访背后的东西,比我们最后看到的报道都要触目惊心,比如贿赂记者(或记者索贿)、追打记者、状告记者、通缉记者乃至逮捕记者.  相似文献   

18.
侦查性采访包容于目前大量出现的隐蔽采访中。就目前通过隐蔽采访所做的报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褒扬采访对象的报道,对这类报道实行隐蔽采访,主要是为了通过隐蔽采访获得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形象、声音和动作。比如,有的劳动模范面对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会产生一种紧张不自然的感觉。这时用偷拍偷录或不暴露记者身份的化妆采访,就可满足“更真实、更自然、更美”的要求。第二类是对采访对象既不褒又不贬的中性报道。比如,要获得集市上卖菜的和买菜的讨价还价的情形材料,如果事先告诉他们要拍录或者被他们发现你在拍在录,可能他…  相似文献   

19.
获悉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这是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一桩头疼事。记者遇到采访被婉拒时,应采取何种办法?笔者认为,既然是决定要做的事情,就应设法攻“心”来突破采访工作上的困难,以取得采访的成功。当然,不仅要自我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之一,是一篇新闻稿成败的关键。采访具备的多变性、风险性就昭示了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找不到人,找到的不理想,或发现和已知的线索不一样,甚至情况相反等等;采访还可能冒生命危险或卷进是非的漩涡而受到或明或暗的打击……尤其是在"采访难"愈演愈烈的今天,采访所碰到的难题、复杂情况就会更多,如刻意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利用记者达到个人目的;以陪同采访、礼金贿赂等方式试图制止新闻正常上报或播发等。因此,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记者应如何面对采访中遇到的困境与复杂情况?有什么经验、教训、规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规避的风险?怎样使报道得以安全播发,使事实真相得以彰显?本刊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