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教学实录一设计意图《我的奇思妙想》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跳跃,天马行空,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很难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于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写作支架”:先把学生带入“奇思妙想”发明大赛的情境之中,激发写作兴趣;然后,用“邀请函”为学生搭建习作动力支架,用“问题搜集统计表”为学生搭建习作选材支架,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习作组材支架,用“习作例文”为学生搭建习作表达支架,用“评价表”为学生搭建习作评价支架。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习作表达具体清晰,写作更加真实、更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是小学中年级的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的初始阶段喜欢上习作,快速提高习作能力和水平,写出好文章呢?我采取了“看”“记”“评”习作教学策略,开展三项有针对性的习作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产生习作兴趣,掌握正确习作方法外,必须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即采用以生活为素材习作、发挥想象习作、创设情景习作等习作方法,把“封闭式习作”转化为“开放式习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8.
“综合习作法”是针对先前盛行的“作前指导法”与当前兴起的“作后讲评法”而提出的.在写作教学中,“综合习作法”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作文出现了“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甚至“千篇一律”的情况,而且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法,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习作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注重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平时的一些做法,就如何迎合学生的习作口味,使学生乐于习作。谈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习作中的身边人、事例与小作者感受的“虚假”饱受诟病。事实上,有些所谓的“虚假”是习作“镜像”,应与“虚假”区别对待。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与认知。  相似文献   

12.
确立“精准知识点”要遵循“精准、合适、新颖”的原则,教师可以从教材中,从课外阅读材料中,甚至是学生习作中进行比较阅读,发掘出一个具有共性的、典型性的习作方法,而且是学生“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习作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的精准习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习作”与“习作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习作”是习作者独立的个性化行为;“习作教学”则是师生为完成习作任务而共同参与的群体性行为。“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存此是教学的对象,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实施新课程以来,还有不少教师把“习作”与“习作教学”混为一谈,没有把“习作教学”纳入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正>习作学情是学生在习作过程及其前后有关习作的知、情、意。对于习作教学而言,习作学情尤其关注学生在习作全过程的学习需求。习作教学中的学情探测,就是通过分析诊断,找到影响学生独立习作的关键点及其成因。这个关键点可以说是学生习作难的症结,找准症结所在,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方便精准施针,对症下药,从而解除病痛,打通言语梗阻。习作支架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水平与不能独自达到的潜在水平之间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5.
提到习作,不少学生就“头痛”、“心烦”,更有甚者“谈文色变”,得了作文“恐惧症”。许多教师对学生“怕写”、“没得可写”也颇感头痛。其实,只要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病症”,仔细分析原因,找到“良方”,对症下药,就一定会“药到病除”,让学生放松心情,踏上愉快的习作旅程。  相似文献   

16.
您为什么写作? 写作是我的自我需要。 意大利小说家哥弗雷多.申自里塞如是说。习作教学虽然不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成为文学家,却应致力于激发学生习作的“自我需要”。遵循《语文课标》“乐写——礅写——会写”的习作教学思路,我们提出了“有意趣、有意义、有意思”的习作教学新取向,让学生习作以“自我需要”为起点,走向“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小学生习作的消极心理仍然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和作文教学普遍忽视培养学生习作动机有关。我们应该尽量淡化习作教学的痕迹,关注学生的表达需要,让学生在“需要”的驱动下产生习作动机。具体策略:一、捕捉“需要”,激活习作动机:在人际交往中捕捉“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捕捉“需要”。二、设置“需要”,诱发习作动机:设置一个表达的情境;设置一个倾诉的对象。三、回应“需要”,强化习作动机:直接回应——延伸交流情境;书面回应——发表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习作教学实践中引进“玩”的教学元素,尝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给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消除学生的习作焦虑,同时相机进行一些习作技法的指导与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教、学、玩融为一体,致力于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教学唯有契合学生写作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与学生的情感储备、知识储备“和谐共振”,才能激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思维之泉”。习作教学起于学生言语发展需要,习作过程展开的不同阶段紧紧关联学生的言语发展需要,习作教学最终走向学生言语生命的养护。“需要”作为习作展开的核心关切,犹如一根链条联结起儿童作文持续增能的“动力回路”。  相似文献   

20.
即时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同理,作文教学中的“即时点评”就是以其“面对面”的“现在进行时”的优势,改变了“背对背”的“过去式”的书面批改的“滞后性”,在关注习作全过程的同时,将习作反馈的时效性与习作指导的针对性达到最优化。运用“聊天式”“采访式”“回环式”点拨,充分满足学生对老师评价与指点的反馈期待,及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系统指导,激发学生修改的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