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象的《庄子注》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认为万物皆自生、自性,强调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这种学说严重影响了西晋社会既出世又入世的社会风气,实为西晋士人现实行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变化规律,也是中医五行学说的基础.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孕育生机,是万物生发的季节.研究表明,春天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黄金季节.  相似文献   

3.
根据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万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过是万物中的普通成员,这一观念奠定了道家万物平等观的基础。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思想,将潜含在老子学说中的万物平等观加以充分发挥,并落实在尊重万物的"天性"之上,对人类的自我优越观念和"以人助天"、"以人灭天"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的鲜明主张,旨在消解和纠正以儒家为代表的人贵于万物的世俗观念。道家的万物平等观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难得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太一"和"道"分别是普罗提诺和老子学说中的基本理念,它们构造了东西方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和宇宙图式;经由对二者的本原性、实体性、不可名状性、可知性、创生万物的层次性的对比分析,考察它们的相似性,揭示人类思维的宗教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势,在中国古代的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它包蕴着极为丰厚的意蕴,我们以西晋时的书法理论著作<四体书势>为切入点,通过对"势"这一范畴基本属性的分析来探求这一美学范畴的产生根源.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势"之所以受到各种艺术的钟爱,就在于它根植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生命哲学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之美的最深切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儒家“仁民爱物”、“万物一体”、“天地之心”的学说.其适用范围超越了人类社会,而且及于广大的万物,这是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想资源。这些古老的思想对后人的启示在今天看来尤为深刻,把儒家的仁爱观引入生态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7.
左思以<三都赋>扬名于西晋文坛,是西晋时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他提出了"求真尚实"的辞赋观念,在西晋赋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有关他的辞赋观产生的原因问题,本文认为左思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心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提出的辞赋观;此外还与他的个性思想性格及当时文人的辞赋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8.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权力的激烈斗争和为时甚久的一场混战.从贾后发动宫廷政变发展到诸王混战,前后达十六年之久,大乱使西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在大乱中走向覆亡.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就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那些最初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中间,多数人都是只把物质性的始基当作万物的始基(apxn)。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实体常住不变而只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这里指出了在古希腊多数人(但不是全部)的哲学中,有两类始基:其一,指生成宇宙万物,万物又复归于它的原初物质形态,其二,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原素。本文将伊奥尼亚派的“始基”学说称为“生成说”,“原子论”者及其先驱的“始基”学说称为“构成说”,力图揭示前者向后者的逻辑演进过程,侧重明确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在其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转化,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事物的发展,也有其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与陈确的论争很大程度上受其对"物"之理解的影响。这又牵涉到他们对万物一体学说中的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理解。在黄宗羲这里,已发状态中包括本然之物和非本然之物,为了达到至善,就要用未发状态来矫正已发状态,黄宗羲的结论是"存天理,去人欲";而陈确拒绝"未发"状态的存在,将所有"物"都置于已发状态中,而这也表现为"人欲"。由于没有本然和非本然之区分,他的"物"或"欲"就都是合理的。他按照万物一体的逻辑得出结论:天理就是人欲。而黄宗羲最后对陈确思想的宽容,是因为他觉察到了万物一体学说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湛甘泉是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学派的无可争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说。亦修正和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把陈白沙的“心具万理万物”、“虚明静一”、“以自然为宗”的理论,修正、发展成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动静一心”、“以自然为至”。  相似文献   

13.
西晋一代,特别是惠帝元康以降,士族名士社会之主流风尚浮虚放诞,崇尚奢侈淫靡,鄙薄社会实务,"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在异族内进、民族纷争的背景下,造成了中原沦落、国家败亡的巨大悲剧.对于这一虚诞淫靡风气的盛行,当时人们就有所批评,尽管在玄化风尚的掩盖下,批评言论影响有限,但其不绝于耳,蔚为思潮.具体而言,批评玄风者主要有尊崇儒学传统的礼法之士、重视事功的文吏之士、崇尚礼法的玄学名士、寒门士人和江南人士等.其中虽有阶层之别和地域差异,甚至有玄学名士内部的反玄风者,其根本的思想依据皆来自儒家学说,主要是从玄风盛行破坏人伦道德观念、社会秩序和危害经邦济世的角度立论的.在西晋覆灭过程中,一些执政的玄化名士领袖人物遭遇亡国之痛,对"祖尚玄虚"也有了真切的反省与悔恨.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关系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本文即探讨了西晋时期军府与州府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军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口若悬河     
西晋时期,有位叫郭象的大哲学家,他从小就勤学好问,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总爱追根问底,直到弄清其中的道理为止。成年后他的学问非常渊博,看问题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郭象十分推崇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潜心研究后颇有收获。当时不少人想请他去做官,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相似文献   

16.
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且传承本民族语言及文字,而且传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事象文化,并传承这些传统民俗事象文化中反映和体现的有关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这些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与儒家的"万物一体学说"和道家的"共生共和学说"如出一辙,且一脉相承。彝族自然生态观认为,世间自然万物发展具有共生共存性和共和互通性的特点,也具有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并且彝族这些自然生态观指导着人们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同时秉承着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理念。  相似文献   

17.
张华是西晋政坛、文坛领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天下为己任。他对外力主伐吴,平定边乱;对内据理谏诤,力保政局稳定,整顿西晋士风,为西晋王朝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其毕生精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华是由出身寒门而致位通显的典范,他以自身的成功激励着一代寒门的进取精神,以其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西晋士人,成为西晋士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曹魏西晋军屯是否存在两种类型,史学界看法并不一致,我同意有两种类型,但对具体情况的理解尚有不尽一致的地方,现提出来参加讨论. 在汉末军阀混战期间,曹操高人一筹,推行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实行民屯,以后逐步推广,到曹魏后期有些衰落,西晋建国后正式废除.与民屯开始的时间差不多同时,军屯也开始了,曹魏前期军屯的规模并不大,到曹魏后期有了发展,并一直延续到西晋.  相似文献   

19.
西晋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它独特的风貌.从文风上看,西晋文学较之建安和正始都有许多变化,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又和社会背景、文人的思想模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出发点,着重从五个层面论述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哲学基础。一、十二生肖的起源与阴阳五行观起源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路和生命哲学意向相一致。二、十二生肖的神秘化及包含的天人感应倾向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神秘化倾向没有本质区别。三、十二生肖可以认为是古人对干支纪年法的一种具体取“象”,其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取象性──即通过“象”来构成命题、传达宗旨。四、十二生肖能分阴阳,来源于阴阳五行中万物分阴阳观念。十二生肖能进行动态循环,也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动态特征。五、十二生肖之间能“相生”与“相克”,源于阴阳五行律。总之,十二生肖的形成与流传,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框定。由此得出的结论:十二生肖文化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