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晚清黔籍外交官是贵州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群体,处于中国外交向近现代过渡之际,其所作所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外交活动映射了中国与西方的碰撞。该群体是晚清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外交官群体的唯一样本。这一群体的文章、诗词、译著等使外文学作品记载了诸多西方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此群体以驻日公使黎庶昌为核心,以晚清贵州遵义府人士为主体。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相互影响与成就。群体成员在外交活动中维护了民族利益,传承了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众多来华外交官中,无论从个人汉语水平而言,还是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说,英国来华外交官威妥玛和翟理斯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尤其是威妥玛编著的《语言自迩集》(1867)以及翟理斯编写的《汉言无师自明》(1872)和《华英字典》(1892),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教材匮乏之不足,成为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不仅有力推动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整体进程,对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探索也具有相当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但因其数量极少,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势更加颓败,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西药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而为人知晓,口岸医生在华传播西医的同时使用西药,西药凭借其药效显著、服用便利、制作精巧等优势而为华人所认识与接受,西药开始在中国流行。随着西药需求量的日益增多,西药进口数量逐年上升,西药房不断增加,在医学知识交流与西医体验过程中形成西医、西药认知,反过来促进了新药业的在华兴起。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外交官中,通晓英国语言文字者凤毛麟角,罗丰禄既通晓英国语文,办事又精明强干,于是就成了主持外交的李鸿章的亲信,得心应手。赫德等既主持中国海关,又插手中国外交,不懂外文的外交官也依赖他们。懂得外文的罗丰禄,就使他们高度戒备。一反一正,更显示罗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外交官中,通晓英国语言文字者凤毛麟角,罗丰禄既通晓英国语文,办事又精明强干,于是就成了主持外交的李鸿章的亲信,得心应手。赫德等既主持中国海关,又插手中国外交,不懂外文的外交官也依赖他们。懂得外文的罗丰禄,就使他们高度戒备。一反一正,更显示罗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地方外交官的薪俸问题对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与地方外交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除交涉使具有俸禄和养廉外,洋务局、交涉局等机构的主要官员只有薪水和(或)津贴。交涉使的俸禄和养廉比照正三品官职拟定,其他官员的薪水等由各省根据本省外交和财政状况自定。由于清政府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各省筹措此项费用的渠道、数额等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外交的繁简程度。总体看,地方外交官的收入是比较丰厚的,这给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和地方外交带来了正负双=面的影响。各省自主筹措和决定地方外交官员的薪水、津贴等,反映出晚清地方外交行政体制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8.
党的这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的人口问题都很重视,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有助于党在解决人口问题上更加有针对性,使我国的人口问题获得根本性的解决,以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带来了丰硕成果。他们考察的目的明确、考察过程透明、经费列入预算、总结认认真真,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当今干部出国培训却鱼目混珠,总结历史经验,完善现在制度,是解决干部出国培训弊端的基本出路。尤其是修订《国家公务员出国培训暂行规定》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容闳作为近代赴美留学的第一个中国幼童,拉开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序幕。容闳学成回国后于1872年起组织120名幼童留学美国,是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的先声,直接影响了1908年开始的庚款留美运动。晚清幼童出洋肄业的破产,是中学与西学冲突的真实反映,与美国国会的排华阴谋有一定的关联,也影射出容闳尴尬的边缘人角色。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面对新的外交局势,培养大量适应地方交涉事务需要的洋务人员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部分官员对此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地方洋务人才观。综合而看,地方洋务人才观包括选才态度、人员的素质要求、培养途径和吸纳举措等内容。在继承传统人才观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地方交涉产生了正负双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国人开始了对近代世界格局的观察和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运用不同的语汇对世界形势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和判断。解说世界语汇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晚清国人精神状态与文化观念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3.
晚清使西日记是包含自传成分的私人文献。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身份是使西日记的基本叙述支点,但不同作者由于个性不同,其自我塑造与一般观点在日记中亦颇不一致。使西日记作为自传文献,其不足主要在于自叙性较差,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记述比之于同时代西方人对自己中国经历的叙述,更为客观,亦更多善意。  相似文献   

14.
德翔好学,读书甚多;德翔亦好游,所到之地遍游名胜。他生于北国边陲,在白山黑水之间读到大学毕业,其后负笈京华,在未名湖畔拿到硕士学位,又南下金陵,在石头城中获得博士学位;他还先后去广西桂林和浙东宁波执教。这么说来德翔的足迹已遍及半个中国,现在听说他又有了游学英伦的计划。我常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看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则的具体化,是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躬行的价值选择中比较积极的一种,德翔是在实践着。  相似文献   

15.
清末宣讲所首要宣讲《圣谕广训》,也包含了以“开民智”为主题的启蒙演说,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之一.从它的社会教育特征来看,新政时期的宣讲所一方面负责传导立宪、教育以及自治原理等,具有强烈的启蒙性、现实性与政治性;另一方面,它在内容、功能以及管理等方面还不成熟,是清末社会教育发展不足的主要体现.总而言之,它呈现了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与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晚清时期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变迁,相对同一时期的西方,这个过程具有反应性、内发性以及迟滞性等特征,究其成因,同晚清地缘政治环境、经济技术实力、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政治合法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政治与学术传统有关“政治合法性”的两种进路与三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晚清的合法性危机。笔者的研究认为,在面对内外的挑战中清政权未能重建合法性是其最终崩溃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有助于当今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驻外使领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群体,他们不仅仅充当了清政府的外交官,还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亲历西土后,经过初步认识及进一步考察后,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商业文明等成果,并加以改造,在回国后进行了多方面传播,促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08-111
京控档案,作为清代遗留下来的各省督抚审理官民"京控"案件的原始司法文书,数量众多且保存完整。清代中期以来人口膨胀、利益分化,以及京控制度的完善,为该类档案形成奠定基础。以文书学视角考察,该类档案事由凸显社会矛盾焦点,档案整体具有基层性、具体性、真实性、系统性诸特点,其将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丰富一手史料,并将推动清代司法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