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
“N1+在+NPL+V+N2”可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某些语用场景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或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N1是N2”是现代汉语最典型的判断形式,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意义。本文将这些复杂意义分为三类,分别表示常规特征(联想特征)、另类特征和曲折特征。把“N1是N2”看作表示特征的句子有其句法和语义上不对称方面的原因,其中常规特征类和另类特征类“N1是N2”句独立性较强,曲折特征类独立性差,常常需要对举形式。  相似文献   

4.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汤景鑫 《现代语文》2009,(10):46-48
本文从配价语法、语义指向和语音特征等角度对“N1+V1V2+N2”句式进行了分析,讨论能使其产生“致使”意义的制约条件,并分情况讨论了V1V2可能有的配价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结构只有在V2是一价动词时才能够产生“致使”义。  相似文献   

7.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从表层来看,AN1N2是一个简单的三元素定中结构,只有两种分类的可能性(A-N1N2和AN1-N2)。本文深入这一结构的内部,挖掘其深厚、丰富的语义内涵,充分关注语义和句法的互动关系,运用句法变换、成分删除等语法分析手段,分解出一系列涵盖在表层线性形式下AN1N2的聚合类,构建出AN1N2结构下的位分类系统,并对其对立和生成机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先秦汉语中“V1而不是V2”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V1与V2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0.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句子结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在“V+-量N”结构中通过分析这一结构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根据量词句法属性的确定来揭示“-量”与“N”之间的语法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2.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三维语法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V,多少,(就)V,多少……”句式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在句法层面上,“多少”在该格式中可以做定语和宾语,并且前后两个“多少”有同指和不同指两种情况。在语义层面上,分析了进入该格式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语义性质以及动词的配价问题等。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也能进入该格式的原因,并且提出“多少”的表达功能也有两种:任指和虚指。  相似文献   

14.
由“N1+N2”格式形成的自由短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偏正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N1与N2形成修饰、并陈述、复指等语义关系:处于修饰关系的N1可以成为语义指向的核心,处于并列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处于陈述关系的N1与N2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处于复指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是特指的。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方面看。N的排列是有理有据的,联合短语也并非绝对自由。N的数目越多,结构层次性越强。“N1+N2”形成封闭辖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到家”的句法功能。和典型的形容词相比,“到家”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应归为性状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到家”形式常出现在“V到家”和“A到家”两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同的句法环境中,但二者无论是在句法切分,还是语义特征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两个结构在否定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我们认为种种不对称是由结构中的“V”和“A”各自的词性特点导致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V到家”先于“A到家”产生,二者有先后的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16.
“N的V”结构就是“N的N”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韧 《中国语文》2012,(5):447-457,480
本文认为,把"的"看成是"这本书的出版"中的中心缺乏足够的句法和语义证据。本文希望在沈家煊(2009a)名动包容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在语用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也在句法范畴上符合向心结构理论,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出版"。通过讨论名词和动词在主宾语和谓语等句法位置上实现组合变化的能力,本文认为汉语名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而动词的句法特征就是"[+N,+V]"。本文进一步指出,如果接受了词类的包含模式,"能否受‘不’修饰"等语法功能已经不能成为区分动词和名词的分类标准了,因为词类划分策略的变化将会导致词类划分标准的变化,因此在名动包含模式中,提出"这本书的不出版"的例子并不能证明此处"出版"就没有名词性。  相似文献   

17.
“N的V”短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最后6年关于“N的V”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表明,研究不断采用新的角度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成果。如姚振武从共时,历时结合的角度对“N的V”的结构类型提出了新的看法;沈家煊,王冬梅,詹卫东运用了认知语法,配价语法的理论对“N的V”的构成作了深入的解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句法平面对中心语V的词性,“N的V”的句法功能性质,“N的V”的结构类型等的认识上,分歧并未消除,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尚较薄弱。  相似文献   

18.
比喻性“N1的N2”定中结构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1的N2”指的是两个名词(N1、N2)“的”连接从而形成比喻关系的定中结构。从认知的角度看,该比喻不用明喻、暗喻、借喻格式,而用“N1的N2”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知觉结构优势与语言的经济、简约要求及人们对语言结构类型的认识;一方面与修辞主体的创作心理和修辞客体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此外,尽管表层结构相同,但N1为本体、N2为喻体的“N1的N2”在语例中占了绝对优势,反映了句法形式与人类认知方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N1+有+N2”的语义可概括为两类:其中表领属的除了“领属”这个基本语义外,还有表示所有、表示具备、表示人际关系、表示评价、表示划分等语义。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V+N1+N2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种较常见的句式,这类结构中的动词与传统意义上双宾结构中的动词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语义、语法两个角度分析进入非典型双宾结构的动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