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月红 《江苏教育》2023,(27):64-66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道德经验;活跃生活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探究生活情境,推动学生的道德思考;践履生活情境,巩固学生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生活—体验”型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我们这样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核心指导理念,全课以对比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为活动轴线,生动诠释了生活—体验型品德课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生活化”任务型教学是把生活中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任务型教单词、教口语、教语法,使英语课堂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使课堂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其效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创造了学生的“言语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参与合作及交施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真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习与ARCS动机模型充分融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持续深入地参与并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注意,发现数学问题;设定目标任务,引发关联,发现数学模型;优化总结归纳,树立信心,发现数学方法;深化应用评价,产生满足,发现数学价值。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实而有效地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道德,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品德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本理念。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教师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对品德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情理思政课堂提倡创设真实、典型、适切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理入“境”、以“境”育人,在情理交融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涵养家国情怀,促进知行合一,实现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坚持生活化教学,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关照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生活化不等于肤浅化,目前有些“生活化”的课堂呈现出表面学习、表层学习或表演学习,这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未能实现学生真实的成长。为了既让课堂充满亲切感与趣味性,又让学习真实发生,就需要围绕学生的问题,打造生活化深度课堂,还需要深度统整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8.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要从偏重道德认知目标,转变到让学生更好地“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教学内容的取向要坚持贴近和卷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学流程的展开,要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要坚持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要借助“成长资料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危赢  王世存  周竹 《化学教与学》2023,(17):27-29+35
课堂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化学课堂微创新指教学中通过学生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发现尚未知晓的知识或生成新“产物”,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活动。以“硫酸亚铁晶体的制备”为例具体诠释了化学课堂微创新培育的四个环节:创生、聚变、裂变、融合。为了实现课堂微创新,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史实,激发创意灵感;创设真实情境,激活问题意识;改进教学方式,提供创新机会;种下“强国”信念,燃起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11.
姚巧芳 《辽宁教育》2023,(23):71-74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以“探索香格里拉市大气之谜”这一真实情境为载体,运用“主题+问题式”教学模式,整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以问题链为线索,开展基于真实旅行情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诚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被尊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是今天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理应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何为诚?诚,即真实无妄、真实不欺。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它首先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也就是要做到真实无妄、真实不欺;要保持至纯至真、率直无瑕;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其次,它是人们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既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既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诚实待己,也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规范…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新知背景,引出疑惑,激发学生求知欲;适当引中和拓展解题,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紧扣时代脉搏及生活实际,精选和改编习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积极举措。以下是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身处特定的“实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让课堂更加“走心”,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正确法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形成之路奠定基础.所以要想上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在生活中找品德,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课堂,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周玲 《家长》2023,(17):50-52
<正>2022年新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强调教师在课程构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将生活素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环节,推动学科教学贴近生活实际,以生活为教学服务,以教学反作用于生活。基于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不仅能发挥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还能以其真实性、生活化的特点,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难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应当进行“提质增效”。本文旨在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立相应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等方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提质增效”。这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及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更应该围绕“德性”建构“生活事件”,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观察、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情理交融的生活课堂里立德铸魂,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德性”、发展道德思维,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价值成长。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数学的思想体系,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世界”,联系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放化,以及教学实现数学化,实现创设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联系学生相关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在真知中品味文化;用文化搭建思想;用思想培养意识;用意识点亮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