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借助当代创伤理论分析丹提卡特的处女作《息·望·忆》中的一对母女———马汀与索菲亚的创伤经历与修复过程。母亲马汀因过去遭强暴的经历而精神上深受折磨。女儿索菲亚受母亲创伤的影响,生理与心理上饱受痛苦。然而,母女两人因各自对待创伤的态度不同因而创伤修复的程度也不同。文章认为:对美国的海地移民尤其是女性来说,创伤不可避免,但她们应积极寻求解决创伤的途径,勇于诉说创伤,从而抚平创伤,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疯癫现象经常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多年来,哈姆雷特的疯癫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受到的关注却比较少。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奥菲利娅的疯癫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构成,三者互相影响,如果失去平衡,人格就会产生异常。奥菲利娅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她的疯癫。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后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框架,分析《宠儿》中萨格斯的创伤复原之路,改造124和林间空地传教。指出萨格斯的创伤愈合实践的心理诉求。同时,由于黑白两种文化的强弱力量悬殊,以及黑人社区的缺陷,萨格斯的个人创伤复原实践反而转变成了萨格斯的创伤之路。  相似文献   

4.
童年创伤走向复原需要疗愈。社会支持作为创伤疗愈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着强有力的中介作用。正确认知、合理利用、修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可有效促进童年创伤个体从创伤走向复原。  相似文献   

5.
庄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均具有开创性。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着眼于对审美主体心理的分析 ,并且重视从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者的差别在于 ,庄子的理论出发点是其人生哲学 ,而康德的理论出发点是其“批判哲学”;庄子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而康德认为审美主客体是彼此分立和对立的 ;这种主客意识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理论的彻底与不彻底之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复原力、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探讨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时,该校学生有17.3%的人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12.9%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恢复具有比较大的作用;(3)创伤后应激反应在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在经历创伤后更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障碍。如何帮助他们迅速走出创伤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介绍大学生心理创伤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应激源及其心理表现,进而提出减少创伤的有效途径,为帮助大学生抚平心理创伤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弗洛伊德和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本文指出弗洛伊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无意识,而拉康则从语言结构方面探讨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过程相似的。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层,而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阿尔比代表作《动物园的故事》《海景》和《山羊》揭示美国人在二战后工业文明的肆虐下,远离自然,疏离亲情和友情,遭受文化创伤。这三部戏剧也尝试回归自然来治愈创伤。本文将横向纵向探讨三部戏剧中各阶层的文化创伤,以及阿尔比通过自然疗治创伤的不同时期作品中的尝试。最终发现只有人与自然建立完全平等的关系时,才能真正抚平文化创伤,创伤复原之路依旧漫长。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六年我国翻译出版了弗洛姆的著作《在幻想锁链的彼岸》,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全书意在说明:人类正处在许多幻想之中,只有超越这些幻想,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对这些幻想的超越。弗洛姆似乎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引导人类达到解放的伟大思想推荐给读者,实际上却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化,企图说服读者接受他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口号或所谓“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学”。本文拟对弗洛姆的上述做法进行介绍和剖析,以揭露其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尽管弗洛姆也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但他更注重的是寻求和宣传二者的“共同点”。所以本文也只剖析他指出的那些共同之点。  相似文献   

12.
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童年创伤是霍夫曼作品中热衷的主题.霍夫曼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的对童年创伤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代社会也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霍夫曼《胡桃夹子》和《沙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童年创伤形成的原因及暗恐心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王利文 《海外英语》2013,(16):203-204
自弗洛伊德以来,创伤出现了精神层面的转向;20世纪末以降更是以独立的理论角度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赎罪》刻画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试图赎罪的心路历程。向他人赎罪,正是对自我创伤的治疗。该文从布里奥妮对待创伤的态度和创伤的影响角度,分析创伤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慈悲》是非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在2008年发表的小说,其背景设置在17世纪晚期的北美殖民地,主要讲述黑人女性在面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时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创伤以及经过一系列的斗争逐步走向独立、觉醒,创伤得以复原,身份得以重构的故事。本文旨在用创伤理论探析小说中黑人女性个体创伤的成因、复原和身份的重构,揭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集体创伤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形成、代际传递和缓慢愈合之旅。  相似文献   

16.
自弗洛伊德以来,创伤出现了精神层面的转向;20世纪末以降更是以独立的理论角度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赎罪》刻画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试图赎罪的心路历程。向他人赎罪,正是对自我创伤的治疗。该文从布里奥妮对待创伤的态度和创伤的影响角度,分析创伤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复原法例析     
有一类习题,用常规方法求解往往繁难,而用复原法求解则较简易。这类习题表象可能相距甚远,但却具有下述相同的本质特征。①每道习题至少介绍两个状态(或过程),初状态(或过程)提供已知条件,末状态(或过程)对待求物理量给出某种限定。②初、末两状态(或过程)有较密切的联系,两状态(或过程)都较复杂,或含有一个、多个不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所谓复原法是指通过复原初状态或复原初过程而使解题过程简化的方法。具体作法是,通过等效处理或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68):15-16
本研究以《苔丝》为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两个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对女主人公苔丝遭受的心理创伤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苔丝的行为,从而使其一步步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9.
李永霞 《海外英语》2012,(2):196-197
1899年出版的《梦的解析》堪称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动机是无意识的愿望,这种愿望来自于童年生活和童年创伤;通过修饰改装,梦在掩饰中表达和实现人的本能愿望。基于《梦的解析》中的发现,弗洛伊德分析了文艺产生的源泉和作家的创作动机。他认为,与梦相似,未满足的愿望即白日梦是作家的创作动机,换言之,写作就是纸上的白日梦。并且,通过艺术加工,作家对其未满足的愿望进行掩饰或歪曲。通过以上的对比,本文发现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文艺理论的基础,并且,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文艺创作与做梦的方法相似,根本原因是由于梦和文艺都是由潜意识的愿望而产生的,而且,二者的想象都利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作为它们原材料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心理是由内在的、相互对立的力量构成的发展中的矛盾统一体。创伤经验是心理内部冲突的表现,它是打破虚幻的自我、重新构建主体的积极力量。童话运用语言对创伤经验进行表征,使主体欲望得以表现,儿童无以名状的内在焦虑也由此转化为外在的具体所指。从而有助于儿童对主体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