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昨天,六十多岁的父亲自己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一进门就兴奋地喊着:闺女,来,来,尝尝我独创的草药方子,预防甲流哦……——题记每每读到《诗经·小雅·出车》里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先生说《黄鸟》写的是“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对邦族的怀念”,黄鸟  相似文献   

3.
初读《诗经》,看到各家对于其中诗歌看法各异,尤其《葛覃》之中,更是有多处争论,如:师氏、归宁、私和衣以及葛与黄鸟为何出现在诗中等等。本篇就这几个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葛覃》之主旨。  相似文献   

4.
初读《诗经》,看到各家对于其中诗歌看法各异,尤其《葛覃》之中,更是有多处争论,如:师氏、归宁、私和衣以及葛与黄鸟为何出现在诗中等等。本篇就这几个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葛覃》之主旨。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6.
《孔子诗论》与《黄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鸟》在《诗经》中有两首,分别是《秦风·黄鸟》和《小雅·黄鸟》。《诗经》中同题的作品其反映的情感也往往相同,《孔子诗论》第九简所论之《黄鸟》应是兼指二者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7.
《诗经·葛覃》咏唱了鸟鸣喈喈的自然环境下葛的浓密和茂盛,写到了古代制葛布的劳动过程。诗中所写的自然背景较清楚,最令人费解的是女主人公的身份。古往今来关于主人公身份有后妃、卿大夫妻、贵族女子、民女、女奴、受训的待嫁女等众说。如何理解归宁和师氏是揭开女主人公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推断出女主人公是卿大夫妻。  相似文献   

8.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9.
说“叠字”     
叠字是文学作品中普遍运用的修辞手法。《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之韵。”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两百来篇使用了叠字。后世文学作品如汉乐府中的“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及魏晋时代左思诗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陶渊明诗中的“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鸡鸣"的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诗经·郑风·风雨》)千百年来,围绕"雄鸡报晓"这一话题,历代诗人创作了立意各异的诗篇。  相似文献   

11.
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鸡鸣"的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诗经·郑风·风雨》)。千百年来,围绕"雄鸡报晓"这一话题,历代诗人创作了立意迥异的咏鸡诗。 一、一叫千门万户开 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俗世画卷》中的《端午日》(沈从文)、《粽子里的乡愁》(琦君)【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端午节传统习俗蕴含的情趣。2.品味文章语言,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3.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距今虽已两千余年,而其中警动的语言,依然闪耀着古代歌手们智慧的光芒。历来在《诗经》的研究中,主要是把它放在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角度上来加以探讨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已注意到《诗经》的修辞问题,他在《物色篇》中说: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呆呆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ㄈ諊ば?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夸饰》篇又谓:  相似文献   

14.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5.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中国文学史上哀辞的最早源头是《诗经·秦风·黄鸟》篇,它具有后代哀辞的基本特征。由哀伤夭折人到哀悼父母亡,再到悲哀国破家亡,感伤繁重徭役、征战、苦难生活,伤离别、叹孤苦,忧心失意婚恋以及感时伤怀等等,人生一切不如意事尽在诗人笔下,《诗经》因此成为中国哀感文学的源头。它采用赋比兴手法所描写和表达的悼者的哀悯、忧国者的感伤、征夫的悲苦、恋人的离愁以及弃妇的哀怨之情,永远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诗文创作中的永恒的题材。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诗经》中的诗篇产生的地域不同,所以《诗经》中有不少题目相同的诗。如《秦风·无衣》与《唐风·无衣》,《邶风·柏舟》与《鄘风·柏舟》,《齐风·甫田》与《小雅·甫田》,《秦风·黄鸟》与《小雅·黄鸟》,《唐风·杕杜》与《小雅·杕杜》,《邶风·谷风》与《小雅·谷风》。还有一些三篇同名的,如《王风》《郑风》《唐风》中都有《扬之水》,《郑风》《唐风》《桧风》中都有《羔裘》。因此,我们在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时,要把篇名标注清楚,以便读者核对。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激情导入1.导入。(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时,你会想起谁?  相似文献   

19.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2012,35(5)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