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通过一系列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建构了以“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术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实践理论。虽然语言与话语并不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但该理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与话语的敏感和关注。布迪厄以权力的视角,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关系的视角,把话语实践视为关系的建构。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与课堂话语分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他对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曼 《教学研究》2008,(3):189-192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布迪厄把社会场域里竞争的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在场域中为争夺制度高位和权力资本不断进行博弈和竞争,在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中社会资本与行政权力、文化资本与学术权力、经济资本与市场权力的相互转化与竞争最终将形成象征性资本,象征性资本则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年下恋情”成了都市情感剧的新宠,“年下男”的人设也攫取了一波话题热度。剧中“大龄女”与“年下男”的婚恋搭配往往被认为是建构女性新型性别话语“她叙事”的积极的尝试。通过“年下恋情”这个充满性别角力的场域,生产出独特的时代话术,并与消费文化合谋催生出新型的两性乌托邦幻象。荧屏“年下恋情”中反馈出来的婚恋观背后是隐秘的性别权力秩序,这是观察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一个新据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中国社会化媒体视作政治舞台,分析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框架建构和话语竞争作用,考察不同政治行动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以此探讨这一符号化文本传播过程带来的理论启示。通过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议题公众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化媒体上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发起者和议程设置者;媒体话语仍主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范畴运作,并试图通过专业化的框架建构延续自身的权威性;政府开始尝试在新媒体场域中直接向公众推送议程,但其生产的符号却被其他行动者转换为一种象征权力;意见领袖的主要角色在于策略性地运用框架建构扩大公共议题的支持基础,并与议题公众、媒体适时联动,共同推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公民话语、精英话语和媒体话语的合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话语构成了压力,但这一线上话语竞争的优势却并不足以改变线下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7.
课程作为文化资本反映了谁的文化资本在起作用、文化资本是怎样传递的、以及其合法化的课程权力的行为魔力。课程话语生产场域的权力、利益与不平等的本质赋予了其封闭的特性,并在生产、传递与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区隔。建立合理的话语生产的利益分摊机制、构建主体互动的平台和赋权增能实践的话语生产场域是规避其区隔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集中探讨地方高校特殊场域中青年教师所处的地位境况及其生成原因。首先在分析地方高校场域的基础上,探讨置于这一场域的青年教师持有的资本状况,然后通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入场"资本争夺、"在场"生存境遇的动态过程来分析地方高校场域中青年教师弱势地位的生成原因,最后认为资本的数量和强度决定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场域中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线教学场域是师生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空间,内含结构、资本、权力、惯习等实体要素,并具有关系交联、资本争夺、权力博弈和惯习潜沉等诸多特征。新时期高职在线教学场域存在结构关系失调、文化资本失衡、主体权力失谐、传统惯习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在线师生关系面临挑战与危机,需通过优化场域结构关系、提升场域文化资本、制衡场域权力主体、重构场域良好惯习的策略,改善在线教学场域关系结构,构建在线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地冲彝族的虎傩产生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形成。随着环境的改变,虎傩文化在保留其内核的基础上,自我调整、自动更新,融进了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小麦地冲彝族虎傩文化的变迁。在小麦地冲这个社会空间场域中,虎傩文化这一惯习,在抗拒变化,固守传统的同时也适时地生成、建构出新场域下的游戏规则。生存环境与文化、场域与惯习之间始终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或“建构”关系,并通过不断地互动与调整达到吻合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广告中的女性身体是男权欲望的表征,是男权确立的审美标准的物化,是资本和政治权力的有力工具,是被书写、被观察、被异化的客体。广告中女性身体的在场,恰恰是女性灵魂的缺席,真正在场的是权力话语系统,是权力意志的在场。广告中女性身体表现是各种权力交织的产物,权力纷纷在女性身体上留下痕迹,通过女性身体完成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这些“权力”包括男权、资本和政治权力。广告对女性身体的过度表现强化了女性身体的被动地位,强化了导致女性主体性缺失的社会权力结构。广告中的女性身体作为历史文本真实而又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场域的视角下对"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升格进行了个案研究,并提炼出"学科间关系"这一用以分析学科建构过程的要素。学科的形成伴随着利益相关学科的冲突与竞争,鉴于学科场域内流动着纯学术资本和制度化学术资本,学科间关系也相应具有智识与资源两个维度。学科间的智识关系主要指学科与其相邻领域在知识上的差异化程度,这关系到学科建构合法性的获得。学科间的资源关系则指学科与相邻领域在制度化学术资本的分配格局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资源结构影响着学科建构所面临的学科竞争与抵牾的强度。学科间关系表明在学科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利益相关学科的博弈与策略性行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建构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高校以学习场域机理的全方位展现人类文化生活的典范。高校以知识的获得和文化创新为前提,以主体的文化权力关系建构和运行形成学习或学术共同体的生活样态。主体即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被统摄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动态结构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受到各种文化关系所决定的文化权力场域。在此,权力主体被注释为一种学习能力、资源和力量,以学习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为作用点,以文化符号生成性互动为媒介,构成交互主体间性文化权力关系渗透权力与文化耦合的结果效应。其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高校文化权力关系权力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学校生活是与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相互纠结、彼此嵌入的复杂权力网络运作的过程。在此复杂的过程中,权力通过力量的竞争被选择使用:话语权力建构了行动者的身份,象征权力缔造了学校生活的秩序,资本权力则再生产了社会阶层的区隔,并且这些权力“允许”利益政治融入学校生活。学校生活随着利益、力量的变动而呈现的相互权力斗争,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5.
学校仪典活动有着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学校仪典活动通过权力场域主导德育目标、引导教育方向;通过仪式场域,发挥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共同的教育作用;通过力量场域内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发挥,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目前,学校仪典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还存在着权力场域示范、仪式场域构成失衡、力量场域发挥受限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仪典活动的德育功能,必须通过技术文化手段整合仪式程序、象征符号和信息,通过制度文化优化德育环境,通过观念文化变革实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贺佐成 《教育与职业》2022,(23):105-112
高职课程场域是教师、学生等课程相关行动者之间基于技术技能课程文化资本分布的各种位置所形成的客观关系。在场域中,围绕着课程文化资本的“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形成相应的惯习。课程场域中文化资本具有相对统一性和分离性,根据高职课程场域、惯习和文化资本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了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的适应性应对策略;针对课程技术支撑条件变化的课程升级应对策略;针对课程文化自身变化的保守、继承和颠覆策略等。  相似文献   

17.
批判话语分析是近二三十年来兴起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它在文本分析中融入广泛的社会理论,旨在捕获话语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动态关系,诸如权力结构、资本交换、互动方式、话语秩序及符号暴力等。但随着分析对象的不断变化,它需要更多新的、交叉的分析技术与社会理论的融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伯恩斯坦与布迪厄提出了“场域”、“惯习”、“声音”、“语境重置”等一系列新颖的社会学概念,它们与批判话语分析术语之间建立起了某种特殊关联,并在融合和内化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着批判话语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以媒介场域的嬗变为切入点,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批评等理论工具,考量新媒介空间对青年文化的生产传播、意义建构和话语表达,进而以"需求回应、价值重建与引领"的范式框架,提出新媒介场域下青年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维度及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是全球算法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平台社会语境下的幽灵工作,其可见性的生成过程蕴含着平台算法背后人类劳动者所处的社会-技术脉络与本地化语境。首先,制度化的职业承认机制构建了幽灵工作的“社会可见性”,这主要体现为平台-国家的共同在场确立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规范以及中西部省份数字产业转型过程中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动员。其次,国内媒体场域与学术社群构建着幽灵劳动者的“代理可见性”,这种“代理可见性”既强化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认同,也揭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神话背后鲜为人知的劳动过程,以此为幽灵工作职业困境的纾解争取更多公共话语空间。最后,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幽灵工作,人类劳动的可见性始终处于“显现”与“退隐”的动态关系中,这种“动态可见性”从崇高叙事、公共性、网络断连以及物质性等维度立体呈现着幽灵工作得以被“看见”的复杂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