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妮妮 《天津教育》2022,(14):67-69
<正>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幼小衔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受传统教育影响,部分幼儿园为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小学化倾向教育情况,严重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对他们未来的小学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对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入学准备问题展开了探究,针对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情况进行阐述,提出了几点教育策略,以供家长和教师参考。幼小衔接的内容主要是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2.
沈明雪 《家教世界》2022,(24):53-54
<正>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在身体上主要表现为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表现为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等。特别是对于即将开启小学生活的大班幼儿,幼小衔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入学准备时,幼儿教师的工作着眼点在哪里?幼儿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幼儿?家园如何配合?这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幼教工作者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路上的关键期,也是很多年轻父母无法轻易把握的养育纠结期。刚入学就厌学;不会听讲;自理能力差;不会与同学相处……这些都是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就上学的结果。5月25日,新蕊计划——2014年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杭州地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儿童必备的语言入学准备能力可归纳为12个项目,教师最重视儿童在"口语交际"领域的入学准备能力,"前阅读技能"领域其次,儿童在"口语交际"领域的入学准备最差。语言入学准备的幼小衔接活动缺失,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在语言入学准备的观念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应尽早制定语言课程的幼小衔接实施方案,重视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提高儿童语言入学准备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幼小衔接视角对幼儿入学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适应性还有待加强,对幼儿人际关系适应性的培养应更加引起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 农村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素养上, 更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 导致农村幼小衔接教育形式大于价值, 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习惯与能力, 没有做好升入小学的心理准备.因此,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进行入学准备教...  相似文献   

7.
蔡军 《教育导刊》2010,(6):14-18
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都是学前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但它们在社会背景、准备内容、关注阶段与影响时效、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关注点.当前,入学准备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李栋 《福建教育》2022,(8):22-24
<正>一、问题的提出对于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并不陌生。早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与实施部分就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到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三条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吴建华 《家教世界》2022,(30):60-61
<正>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的关键阶段。所以帮助家长和幼儿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小学入学准备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园本课程,将幼小衔接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一、身心准备(一)向往入学的情感培养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是重要的入学准备。“小学校园大揭秘”一直是幼儿园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孩子们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寻找,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幼儿入学准备教育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并存,主要表现在:依法治教水平大幅提升,但政策规范缺乏完整性;教育部门监管职责履行到位,但良性市场秩序尚未形成;幼小双向衔接逐步落实,但学段间未建立沟通机制;教育研究成果丰硕,但不足以解决现实难题;大众主流价值观渐趋理性,但未转变为社会共识.未来发展应在健全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继续加大教育监管职责,维护良好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幼儿园及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提升教育研究对现实问题的指导力;重构民众基于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等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1.
家长"拔苗助长"、学前班"野蛮生长"、小学一年级"超标教学"……近年来,幼小衔接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备受关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多年来,我们却一直处在"单向衔接"——幼儿园主动联系小学,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请小学教师来开展讲座等等,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占主导性。  相似文献   

12.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双向衔接。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来讲,应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入学准备,如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与乐观的态度、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常用的同伴交往技能、具备初步的时间管理能力等,并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际提供具体的活动指导与方法。关于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应在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入探究“幼小衔接”主题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入学准备是为了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视角下推进幼儿学习准备策略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通过有效的准备活动和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可以在小学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积累知识,完善自我,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4.
陈兴华 《教育文汇》2013,(13):14-16
幼小衔接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生态圈,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入学准备质量。为此,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性教育,是为幼儿入小学打基础的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整体性作用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已成为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模型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研究儿童入学准备的理论模型。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审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分别表现在儿童自身准备状态、儿童家庭准备状态和幼儿园准备状态三个方面。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需求,家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内在支持,幼儿园要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充分保障,以此为基础共同构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学准备教育的有效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朱晓梅 《云南教育》2023,(Z1):41-43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将生活准备列为幼儿入学准备的四个关键内容之一,既关注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保教结合的特点,又强调了幼小衔接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上的准备与延伸,一味地强调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近几年,虽然很多幼儿园积极开展了幼小衔接工作,但大部分重心都放在入学学习准备上,不同程度忽略了生活准备,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生活习惯不好、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自护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与生活节奏。  相似文献   

19.
2021年3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以及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在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健康领域“幼小衔接”学习是一项重要内容。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对大班幼儿在心理、知识、实践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接下来顺利走进小学作准备。  相似文献   

20.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系千千万万儿童的大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和尝试,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想法和措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单向性、片面性、突击性、盲目超前性、表面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